导读武学中,刀枪剑戟兼容不悖,功夫是王道,医学里,中医西医不吝门派,疗效是真知。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文章“中医要靠真功夫”,振聋发聩,讲述中医生存需要树立信心,打铁还需自身硬,实战出真功,中医人须当共勉。
中医生存不能靠西医,破除“西医依赖症”,关键是树立中医信心
前几天,医院中医科看感冒,尽管望、闻、问、切一样也没少,医生却一直等着验血结果出来,才给他开方抓药。朋友感叹:
“离开化验单,中医还会看病吗?”
这貌似个案,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在不少中医看来,仪器设备不是西医专属的,中医也可以拿来用,该用就用,不用白不用。在临床上,他们认为缺乏数据量化的中医“四诊”检查,不如用仪器设备检查更准确,中医诊断司外揣内的自信心慢慢消解。
在古代医家手中,脉诊是断病决死生之看家法宝,而今却变成了中医的辅助工具,甚至成为“遮羞布”。中医犯了严重的“西医依赖症”:中医要准确诊断,离不开化验单;中医要想有疗效,就要中药西药一起吃,中西医结合疗效才会好。
破除“西医依赖症”,关键是树立中医信心。西医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局限性。当抗生素、手术刀、激素三板斧使尽,有时西医也会束手无策。
就以胆结石为例,一刀切的手术能切掉患病的胆囊,治标不治本,像割韭菜一样治疗,有的患者一年时间竟然进行了七次手术取石。手术切除了胆囊,胆囊不会再长结石了,可与胆囊密切关联的脏器、管道还在,而生成结石的因素并没有消除,再生的结石长在肝管内,病人最初的胆结石被治成肝结石。
西医有时是在控制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躲在西医身后,中医即使治好病,老百姓也不知道是中医管用还是西医有效。
中医为何沦落到傍西医的份上?病根是缺乏中医思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少初学中医者抱着良好的愿望,学习岐黄之术治病救人,结果却学成了伪中医——名为中医,实为西医。
中医教材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越来越标准化,传统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中医学子学不到真正的中医思维,学不到真正的中医临床技能。粗浅的西医加上粗浅的中医,他们开出的方子一般会有几十味药,因为大方效全,似乎可以包治百病。
舌红就是热,三黄栀子生石膏;苔腻就是湿,苍术白蔻车前子;腰腿痛,桑枝狗脊川牛膝……药物和病证简单地一一对应,不懂中医的精髓,中医自然很难达到临床上的疗效。连医生自己也慢慢地对中医失望,转而寻求西医的帮助,最终走上了投靠西医的道路。
中医傍西医另医院西化。
由于中医药收费项目少、价格低,靠单纯的中医无法生存,不得不依赖西医来养活中医。如不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体制,中医只能是拿着金碗讨饭吃。
“中医规范培训”灌输的是西医思维
有人说,杀死中医不用刀,“中医规范培训”就是套在中医脖子上的绳索。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西医是标准化教育,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道,类似培养西餐的厨师,做出口味统一的汉堡和薯条。
而中医讲究个性化教育,类似培养各大菜系的主厨,不同菜系的厨师各具特色,做出的川菜是川菜的味,鲁菜是鲁菜的味。中医规范化将难以学到师承教育的精华,医院灌输的是西医思维和西医知识。
这无疑戳中了中医的死穴,当一批又一批的“标准化中医生”成长起来后,他们已经被西医思维规范成型,看病就再也离不开西医了。
中医生存不能靠西医,而是要靠真功夫。如果中医总是傍着西医,虽然要不了命,却也治不了病,临床上没有疗效,老百姓就会用脚投票,最终导致中医衰亡。中医药健康发展,关键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体制机制,改变中医西化、中药西管的局面,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让老百姓为中医点赞。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年10月09日19版)
崔月犁之子张晓彤:"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西化到居然不相信自己的地步了你把大礼堂全部摆满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你来测张三、李四谁生气了?这测得出来吗?不能。
但中医一号脉不就知道了吗?可是到了今天中医自己也喊起“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来了,中医西化到了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地步,自己开始刨自己的根了。
张晓彤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创始人。系崔月犁(年-年,原名张广胤,省深县人,年4月任卫生部部长、党组书记,兼任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之子。
谈这个题目,不是哗众取宠,只是想讲几句真话。可能这几句真话,未必有人爱听。但无论如何,真话讲出来,心里比较舒服。另外,就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中医,或许对搞中医的人有些启发。
中医还能否活下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大家听完我的报告后,会得出各自的结论。
1什么是活,什么是死?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心不跳就死了。现在被西方科学搅得有点乱,什么脑死亡,这个死亡,那个死亡的。最近有个传说,说一个卖蛇的人,把蛇头砍下来,20分钟以后蛇头跳起来咬伤了人。这怎么解释呢?死活真的很难判断吗?
什么是活,什么是死?中医在这个问题上更乱。其实,中医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是一样的,人若心不跳,神不在,就死了,因为心主神明。人死的概念和活的概念同他的学历有关系吗?没有;同他的地位有关系吗?没有;同他的历史有关吗?没有;同他的贡献有关系吗?没有;与他的钱财有关系吗?也没有。如果与这些有关系的话,那么秦始皇今天肯定还在,他有钱、有权、有势、有地位,是不是?他心不跳、神不在,他秦始皇也得走。
那么中医的心是什么,什么是中医的心跳?很多同志讲中医死不了,有悠久的历史,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做了无数的好事,造福中华民族,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会死呢。现在还有人用实例来说明,我国有多少中医人才、多少中医大学、每年培养多少毕业生,在多少个国家开展了中医,中医怎么能死呢?
我认为中医的死或活的关键问题并不在这里。在与中医老专家探讨中,发现中医的命、中医的心跳只在于两个字“民意”,有民意则存,无民意则亡。中医若心不跳了,则必死无疑。
现在中医的心还跳不跳?最近,中医药报上有个调查说,九成的人都相信中医;电视台的调查也是这个结论,八、九成的人都相信中医。
什么叫相信中医?后面还有一个数据,有了病找中医看的只有20%左右,中医药报上登的是27%。如果你相信某个人,就是有事不找他,这是真的相信他吗?当然不是。其实,调查的随意性是很大的。中医这么好,那么好,就是病来了不找中医,这是真的相信吗?
而且这27%去看中医的人,看的是什么中医呢?大家都知道,医院,中药的使用率不到50%,使用中医的手段来治疗不到50%;如果20%再乘以50%的话,是多少?这与“相信中医”的比例恰恰相反,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也就是说90%的人不相信中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作为中医工作者,首先的一条就是要看清中医今天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局面,别像阿Q似的,不能面对现实。在面对中医的死或活的问题上,中医生存的依据是什么,心跳是什么?值得深思。历史上,中医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天这种局面:老百姓开始不相信中医了。这在中医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医不断发展?为什么近百年屡遭废黜却屹然不倒?原因在于中医有疗效,中医能治病,在于有相当一部分老中医在临床上有相当大的影响,老百姓相信中医。医院里碰到的,有多一半都是只会写论文、只会答题而不会看病的假专家、假大夫,其疗效之差,直接影响了中医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必然使不相信中医者越来越多。
其实,现在社会上反对中医的人,都不懂中医吗?真的没认识到中医的优势吗?当然不是。他们真的就以为一个马兜铃酸事件能把西医、西药的毒副作用顶回去吗?他们不至于无知到这种地步吧,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反应停导致畸形儿,四环素牙、链霉素耳聋、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如要细数西药的毒副作用,简直不胜枚举。美国自己都承认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已上升到导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反对中医的人明明知道这些,为什么还装傻。在于有“机”可乘。这个机是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医工作者深思。
目前有水平的中医人才已经很少了,如北京市加流动人口有万,真正在临床上有相当经验的有好疗效的中医还有多少?不过几十人而已。
湖北中医药学会会长李今庸老先生不久前来北京,我问他:“湖北好的中医还有多少?”他说:“还有几十个吧”。我说您的标准是不是太高了?我说三条标准:第一条能用望闻问切诊断,第二条能辨证处方,第三条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基本上还算个中医,有多少?李老说有多人。
湖北省有多万人口啊!二三十万人中才有一名中医。刚解放的时候全国至少有50万中医,今天有多少,佘部长前年答记者问说是24万人,包括助理医师;去年说是27万人。如果按照我刚才提到的三条标准来看,刚解放时不到这三条标准的话,根本就不能称其为中医,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
按这三条标准来衡量今天的中医,还有多少?没有人去统计,只能估计,有人估计不超过3万人,我估计不超过1万,还有人估计不超过人。可是,中国人口是从5亿“减少”到13亿!中医是从50万人“发展到”3万人。这在中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2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医目前这种局面?
我与费老(费开扬)探讨过这个问题,费老讲了一句话:“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导致中医目前这种局面的,不是外因,而是内因。不是因为先长了虫,我们的米面不能吃了,而是先腐了,才生虫。中医腐在哪里?那么多年都没有腐,唯独现在腐了?党中央讲“中西医并重”,就想起腐来了?邓小平讲中医不能丢,就想起腐来了?我们简直无法相信,但事实就是这样。
中医腐在哪里?我认为腐在走上了一条西化的不归之路。中医的西化表现在医、教、研、药的各个方面。
先看医疗,“SARS”来了,开的是抗病毒的方子,说其中一味药——贯仲是抗病毒的。全世界有众多专家、最先进的设备、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没有研究出抗病毒的药来。嘿,中医却先出来了。
这是中医吗?中医治“SARS”是这个原理吗?当然不是。中医什么时候说过中药可以抗菌杀毒?中医就是调节人体内的条件,调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通过人体内的平衡,使病菌、病毒无法在体内生存和繁殖。
什么时候中药造成过病毒变异?没有。为什么?中药不杀病毒,只是调整条件达到和平共处。中医西化的例子太多了,某中医权威说中医是多靶点的,这听起来多好,中药一下可以把所有的病都治好。这还是中医理论吗?中医讲究的是病机,就一个靶点,“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针对病机,一枪中的。
什么“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现在满天下都这么喊,真对吗?上次我在中医大学讲课,我说你把大礼堂全部摆满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你来测张三、李四谁生气了?这测得出来吗?不能。但中医一号脉不就知道了吗?可是到了今天中医自己也喊起“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来了,中医西化到了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地步,自己开始刨自己的根了。
在教育上呢?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报告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每年毕业多少学生,具体数字不清楚,但我知道一个数字,医院校毕业的95%学生不从事中医,而转行干其他的。在剩下的5%中有90%作为医药代表。(编者按:该数据有待商榷,也可能是文字整理的问题)
从年恢复高考以来,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称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分数线是最高的,到今天20多年了,这批学生中出了几个中医大家?可见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
彭佩云同志讲过,我们中医高等教育几十年来基本上是失败的。我完全同意这个判断。中医教育失败在哪里?医院校的校长怎样谈中医发展的方向:要有两个接轨,第一要与国际接轨,第二要与市场经济接轨。就这两条肯定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人才。
现在中医大学本硕连读7年,上了四年了还没有见过《黄帝内经》。我父亲崔月犁在世的时候对中医教育的判断仍然准确:中医大学培养的学生是“两个中专生”。现代中医就是这么教育的,也是这么西化的。李今庸老先生有一个判断就是:“培养中医掘墓人”。现在喊中医西化的、现代化的、标准化的人都是中医的毕业生,都是中医圈里的人在折腾,外面就一两人而已。
在科研上呢?解放以来,国家也投了不少钱,但绝大多数“科研”都是属于追踪西医,验明中医,搞中药成份提取,没有几个真正按中医的理论搞研究的。就像陆广莘教授说的,是“研究中医”,而不是中医科研。
几十年来,不仅见不到如金元四大家似的继往开来者,也没见到如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梦英那样依中医理论研究温病式的科学创新者。都在那里喊与时俱进,实际上却是“与西俱进”,在人家的碗里讨饭吃。
药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第一线的大夫都有深切的体会,从审到批、管,哪个不是用篮球的规则来裁判足球啊。一天到晚都在弄中药的有效成分,谁说中药治病是有效成分在起作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哪去了?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被活活地砍掉了。药监局对中药的管理全部西化,没有一点中医的色彩。从药品管理法出台,前后出台了个管理条例,用的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办法来扼杀中药。
邓老(邓铁涛)对中医药的西化归纳为“自我从属”。就是从属于西方、从属于洋人。跟在洋人后面,邯郸学步,别人的没学会,自己原来的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我看这是对我们中医走上西化不归之路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
除中医自身西化外,还有两大势力推动中医西化。第一个帮你的是西方国家,西方拿出大笔的钱来宣传中医的西化,只有中医中药灭亡了,西药才能成为霸主。不断地制造事端,如马兜铃酸事件、大黄事件,等等。中医用药有自己的规律和理论,讲得十分清楚和精确,凭什么中医用药得听西方的,符合西方的标准呢?在人体生命科学高峰上,中医已经攀登到半山腰了,而西医还才到山脚。他们非但不虚心向我们学习,反倒要把我们也拉下去,这不是霸权是什么?
第二个就是西化的政策。从公布实施《职业医师法》短短几年查出了13万,占中医人数50%的“假”中医,我们就真的有这么多的假中医吗?没有。这是政策使然啊。几十年行医就是考不取的老中医大夫被取消行医资格、被抄家。除了政府承认的外,有几个人能同时符合师承条例那四条标准?这是用法规断了师徒传承之路。
在价格政策方面,以针灸为例,在中国扎一次,原来5毛,现在5块,这是何等的低啊?看看美国多少、德国多少?中医接骨,痛苦小,疗效高,却百十元,西医手术,动辄上千。这种政策导向,想要人来学中医,实在是太难了。这么多的老大夫为什么自己的子女不学中医?人家子女说您治的病人不少于几十万人了,从医几十年了,您有什么呢?要车没有,要房也没有,要钱更没有了,有什么?您穷了一辈子,还让我们也跟着再穷一辈子?中医发展的阻力,谁来蹚开、谁来作主、谁来让中医先富起来?没有。中医不能先富起来,凭啥让年轻人来学中医?这明摆着要断中医的根嘛!就是让你没人,看你怎么发展!
教育上,潜心搞中医传统教育传承的人,会给你发医师证和毕业证吗?不给啊。山东搞中医少年班的试点,招初中生来学中医,中医药学得很好啊,毕业后很抢手,但当时经历了种种政策上的障碍,也没有继续办下来。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就没有人支持,办不下来?就是由于西化政策导致的。普及教育从来没有开设过中医的普及教育课。科研就不用说了,大批的科研经费用来弄中医的规范化,结果什么也不是。只是在用西医的东西来规范中医。
药上西化更盛,每年进口多少洋药?中国是中医药大国,有自己的中药标准,可是硬要用西药的标准来衡量它。我们应该自己拿出国际通行的中医药标准,应该是国际权威化。反应停通过了FDA,为什么?不就是钱多嘛。谁有钱,谁就说了算。只要有钱,好的说得天花乱坠,坏的也说成好的。
从年西药登陆中国以来,总共用过多种西药,但目前只有余种尚在临床上使用,其他多种被淘汰了,这都经过了西方科学的检验、双盲试验,还是被淘汰了,今天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中药使用了几千年了,有哪种中药被淘汰过?政策的西化太可怕了,这带给中医的是致命的伤害。
这里要着重讲讲中西医结合的问题。我原来觉得中西医结合多好,你看芭蕾舞演员与足球运动员结婚,生出来的儿子又漂亮又结实,多好啊。结果呢?让患者一考,临床疗效不行,为什么?这得从根上谈,中西医结合并不是学术的产物,而是毛泽东政治的产物。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讲得很清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由此推之要把西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就能产生中国新医学。
“文化大革命”中,老中医全部被送进牛棚,说是封建迷信。而中西医结合成了“中医发展的唯一道路”。“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是政治运动,这个口号就是典型的政治口号,与学术无关。
学术上中西医结合是没有理论基础的,拿出来的结果不是中医的就是西医的。这两种医学怎么结合,一个是还原分析,一个是整体演绎,二者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理论上不能结合。
为什么偏要结合?这恐怕有其他的原因了,可能是中医太难学,可能是社会上西化倾向太严重,等等。……
早在年11月1号,我父亲崔月犁曾经给胡锦涛同志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西医结合不但出不了重要成果,中医还很容易简单地被西医代替,中西医结合没有什么大的创新,中医反被消灭。”这是9年以前,就已经作出的判断。
当时医学三股力量,中西医结合号称有5万人,医院也挂上中西医结合的招牌,好招揽病人。实际上中西医结合的口号不能再提了,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中医就是铁杆中医,西医就是铁杆西医。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费孝通老先生搞了一辈子的社会学,集一生的研究,最后总结了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实处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就是这样简单,不需要太复杂。为何要搞这么复杂,其目的就是要消灭中医。这是我的结论。
3中医还能活下去吗?
中医和人一样,一定会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这是必然的。任何科学都不可能逃脱这个命运。中医应该什么时候消亡?我认为当生命科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时,当出现一种能更贴近于生命科学规律,能更深刻地揭示生命现象时,中医会自然而然地被取代,这就是中医的寿终正寝。
但是,现在远不是这种情形,西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远比中医要落后得多。中医科学尽管已历几千年,仍然充满生机,发展前景极为宽广,应该说是正当壮年。如果现在消亡,那是夭折,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英年早逝。如今对中医的民意,已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空前衰落的民意,正是中医空前衰败的真实反映。
那么中医还能活下去吗?我认为要活下去,要改变断代30年的局面,至少要做到三条:
第一条,所有的中医要争当铁杆中医。中医就是中医,踏踏实实地下苦功,把中医的东西学到手就已经很好了。中医有的是本事,能够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铁杆中医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根本。有铁杆中医,就有中医疗效。提高中医疗效,恢复中医声誉,只有这一条路,没有别的路可走。当前局面使中医难以参加到大的传染病的治疗当中去。如果还不能把中医挽救起来,再遇到像“SARS”这种大的传染病的时候,还能拿什么来抵御它们呢?
第二条,政策全面调整,把政策中所有西化的地方全部删除,踏踏实实地发展中国文化和中医药,医教研药概莫能外。中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实质都是西化,这些口号到了该收起来的时候了。“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这个口号应是当前中医政策遵循的总方针。
第三条,全民教育。在普及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普及中医药知识,让老百姓做一个成熟的就医者,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尽量减少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别盲目追随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更不会去找假医和骗子,做到有病不要乱投医。做好全民教育就能留住中医的根,有了老百姓的相信就有了中医的不断发展。
我想,中医是否还能活下去的问题大家已有自己的答案了。这三条达不到,我看中医是死定了。就是办到了,中医的复兴也要有三、五十年的努力。邓铁涛邓老说他们是“一代完人”,这代人一死,中医就完了。
前些日子焦树德焦老说,我原来以为我一死中医就完了,现在看来可能我比中医活得长些。老一代中医大家没有必要耸人听闻,这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也是他们的切肤之痛,在说这番话时,他们的心在流泪,在流血!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再努一把力,救救中医吧!
谢谢大家耐心地听完了我的真话。■
告诉朋友中医的养生方法,他们会非常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