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病从口入”的说法,现代科学将它称为“食源性疾病”,这其中除了细菌病毒引起的跑肚拉稀,寄生虫病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类。夏天到了,爽口的淡水“鱼生”开始频繁出现在广东食客的餐桌上。广东人的饮食习惯推崇一个“鲜”字,鱼生是夏天备受喜爱的美味。但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是有“代价”的。
据新闻报道,有人因进食淡水鱼生而患上肿瘤,医生从该患者肝脏中取出了上百条肝吸虫。番禺区市场监管局的专家提醒:生吃淡水鱼或淡水虾,肝吸虫囊蚴会随之进入人体,在肝胆管内寄生产卵并分泌有毒物质,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那么肝吸虫到底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到人体身上呢?肝吸虫感染会有什么危害?
专家进一步解释,肝吸虫又名华支睾吸虫,是国际癌症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一类致癌生物,是肝胆管癌和肝癌的重要诱因生物。如果食用未经煮熟的淡水虾、淡水鱼,就有可能感染。虫卵会寄生在人体肝胆管胰腺管,可引起黄疸胆囊炎、结石肝硬化、腹水、肝胆管癌,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肝吸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区,个别自然村的人群感染率高达30%。
有市民表示,一口鱼生,一口酒,再蘸上蒜汁、芥末、姜片、食醋等蘸料,就能杀菌“灭虫”。对此,专家表示,民间这些“杀虫”方法都是不行的,根本无法达到杀灭肝吸虫囊蚴的效果。有研究表示,肝吸虫囊蚴浸泡在56度白酒中可以存活15小时。也有实验证明,在厚度约为1毫米的鱼片内的肝吸虫囊蚴,放在90摄氏度的热水中1秒就会死亡,在75摄氏度的水中3秒内死亡。因此,食用淡水鱼、淡水虾还是应该彻底煮熟煮透再吃。
感染了肝吸虫会有哪些表现呢?一开始可表现为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痛。继而发展可能出现头昏、失眠、乏力、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上腹饱胀、腹泻、肝区隐痛,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严重者可出现肝硬化和腹水,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管阻塞等,甚至引起肝胆管癌。如果怀疑自己感染肝吸虫,可通过验大便查虫卵,配合B超和CT检查、血清学等辅助检查确诊。要避免感染肝吸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生熟分开。
番禺区市场监管局提醒:不要尝试未经烹饪过的淡水鱼生、不吃生虾、生鱼粥等未经高温加热的食物。需从源头上断绝肝吸虫进入人体的可能,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
文:番禺融媒体记者麦裕玲通讯员番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