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病例是54岁的贺女士,她的病情曾登上了多家报纸,究其原因,是因为医生通过手术,从她拳头大小的胆囊里取出了多达颗结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贺女士今年54岁。她在7年前就已经被诊断为多发胆囊结石。因为右上腹总感觉疼,医院检查。确诊胆囊结石后,医生建议她立即手术,于是她办理了住院手续。
术前检查时,贺女士的血压一直很高,住院用药一星期,都没能降到符合标准的血压值。贺女士觉得胆结石似乎没什么大的影响,即使腹痛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就没有继续治疗,出院回家了。
没想到这一拖,就拖了7年。
7年后,贺女士感觉到腹痛明显了许多,医院检查。这一次,医生告诉她:病情发展得很严重,结石塞满了整个胆囊,一点缝都不留。这种情况,胆囊已经保不住了,需要切除整个胆囊。
但是贺女士并不想做这个手术,于是她又和家人一同医院就诊。医生的建议也是一样的,立即手术,因为胆结石很有可能进入胆总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甚至诱发胰腺炎,稍有不慎就危及生命。
由于贺女士不愿意切除胆囊,专家综合了她的胆囊和全身的总体情况,为她制定了“经脐无痕保胆取石”的手术方案。
在严密的治疗方案下,医生们全副武装,开始了这场“取石大战”。
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一颗颗大小不一的胆结石被取了出来。大的直径超过2cm,宛如鸡蛋黄一般,小的仅有一两毫米,形似芝麻粒。密密麻麻的结石排列在医疗托盘上,让人头皮发麻。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贺女士胆囊内的所有结石都被取出来了。工作人员仔细清点了一下,竟然有颗!参与治疗的大夫都说,这大概就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取出结石最多的一次手术了吧!
贺女士自己看了以后,都觉得后怕,那么小的胆囊里塞了这么多东西,自己还能正常地活着,除了自己的运气外,还多亏了医护人员们用心地救治。
事后,医生告诉贺女士,这种胆囊多发性的结石,如果不切除胆囊,即使把石头取干净了也非常容易复发。所以一定要改善生活习惯。
原来,贺女士一直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家里经常就她一个人,自己懒得做饭,干脆不吃了,等到中午再一起吃。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即使不吃早餐也不觉得饿。
另外,她还不爱喝水。冬天甚至可以一天都不喝水。即使夏天到了,经常出汗,也是口渴了才喝一点。
医生说,这些习惯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
胆囊中长结石的原因胆囊结石一般分为3类:白色或黄褐色的胆固醇结石、暗褐色或黑色的胆红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各年龄人群中胆结石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6%。胆囊结石的形成与以下4点有关。
1、脂质代谢异常
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分泌和代谢是影响胆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能够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当血脂代谢异常,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就成了胆结石的危险因素。
贺女士患有高血压。通常高血压的患者也容易伴有血脂异常,比如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若是因此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多,就容易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2、不吃早饭、喝水少导致胆汁成分改变
我们的胆汁在肝脏合成后,输送到胆囊储存。进食后,胆囊为了帮助消化,会通过自身的收缩,将胆汁排到肠道,以帮助消化脂肪。
如果不吃早餐,夜里合成的胆汁会淤积在胆囊中,胆汁中的某些成分容易发生变化,如粘液、异物等,被胆固醇包裹,从而形成胆结石。
加上贺女士平时喝水少,胆汁得不到有效的稀释,从而增加了胆结石发生的概率。
3、遗传基因与细菌
多个关于人、人和家属以及动物的实验研究发现,胆固醇结石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携带“致石基因”的动物,它们的胆固醇、磷脂和胆汁酸盐比例更容易出现不协调和胆固醇达到饱和的状态,从而导致结石形成。也有资料显示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者。
另一方面,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可能与细菌代谢产物有关。大肠杆菌等肠道分离菌均可以生成某些酶,导致胆汁中成分的比例失衡,进而导致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4、性别原因
女性,尤其是肥胖女性,本身胆固醇较多,加上雌激素的作用,使胆固醇易于沉积,从而形成胆结石。
怎样远离胆囊结石?1.三餐定时定量
早餐适当吃一些含脂肪的食物,如肉类、鸡蛋等,促进胆汁的排放。午餐晚餐适量,避免大鱼大肉,也不要吃太饱,控制血脂水平。同时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物等。
2.多喝水
多喝水,既能稀释胆汁,又有助于冲刷排泄掉早期微小的结石。医生建议少量多次饮水。可以在早晨空腹缓慢喝下ml升白开水。在出汗量大的夏季,每天应保证饮水~毫升(约7~8杯)。
3.多运动
勤于运动,能够增加代谢,促进胆汁的排放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避免胆固醇沉积在胆囊或胆道中。
胆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敏感的人可能偶尔会感到腹部不舒服,但容易忽视。小编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它。长期不愈的胆结石,可能导致各种炎症、黄疸、甚至胆囊癌。所以建议大家,除了做到以上三点外,还要定期体检,一旦查出胆结石,尽早治疗,才是对自己负责。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点击下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