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下胆道扩张术的优势是微创不开刀,符合生理要求。包括:1、术中胆道镜,术中胆道镜可发现狭窄,用球囊扩张,进行狭窄区的扩张或是放支架;2、经内镜的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简称ERCP,是把内镜经过患者口腔、食管、胃,插到十二指肠乳头部位,再在内镜和X线的监视下,把器械插到胆管里,然后用扩张探条或扩张球囊进行狭窄的扩张。
一文读懂扩张球囊的使用一、消化道狭窄的简介
消化道良性狭窄:是消化科及内镜室工作中常见的疾病,如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食管腐蚀性灼伤后狭窄以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等。目前对良性狭窄病变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扩张探条扩张、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扩张。食管支架要选择全覆膜可回收支架;由于早些年覆膜工艺不佳,支架在体内留置半年以上时覆膜会消失;随着工艺的改进,硅胶覆膜支架可以长时间在体内留置,从而达到较好的持续扩张效果。医院最近又研究了应用放射状切开治疗消化道良性狭窄及相关一系列的组合治疗,报道效果不错。
食管癌和食管吻合口狭窄
消化道恶性狭窄:对于食管及结肠的恶性狭窄,目前内镜下治疗主要以姑息治疗为主,比如支架置入,放疗支架置入,化疗粒子置入及消融治疗等。在恶性狭窄支架置入过程中,医院可以不用扩张而直接放置支架。不过消化道支架放置的标准过程里,还是有支架置入前扩张的步骤。支架置入之前对狭窄的病变进行扩张,可以使支架置入和置入芯取出更容易。所以,扩张操作对支架的顺利放置也起着比较大的作用。
食管癌示意图
二、扩张探条与扩张球囊
应用萨氏扩张探条扩张消化道狭窄病变已经成为比较古老的、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探条扩张不能直视,很难直接发现出血或者穿孔的等严重并发症,而且需要退出探条逐级更换,操作比较麻烦,患者也非常痛苦。而扩张球囊的出现,可以直视下操作,内镜下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扩张的病变处有无出血等情况,能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球囊扩张明显比探条扩张优势大,所以目前消化道狭窄的主流扩张还是球囊扩张。
在ERCP的操作中,非常重要的操作就是EST(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比较有风险又不好掌握而且是以前ERCP治疗必做的项目。目前应用球囊扩张可以比较安全的扩张,为后续的取石和放支架等胰胆管治疗操作“廓清道路”。
ERCP操作带来的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这两者可以说都是“大忌”。扩张球囊可以很好地在直视状态下控制这些,所以现在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大型会议专家提出“有些医生ERCP就会球囊扩张不会最基础的EST”,当然这是“批评”,不过还是能看出球囊扩张在ERCP治疗中的地位。
三、扩张球囊的种类
扩张球囊是一种器械,也是一种方法。除了消化系统应用之外,在介入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呼吸科及眼科等都有相应的用武之地,并不断报道应用案例。在消化内镜领域方面主要有消化管道(食管、胃、结肠)扩张和乳头括约肌(Oddi氏括约肌)扩张两大方面。
扩张球囊以三级扩张球囊最为常用,而三级扩张球囊即扩张球囊的扩张直径有三个,类似于探条的三个不同直径种类。所谓“一个顶三个”,而且风险小(或者风险可控)。
扩张球囊也主要分为消化管道用和ERCP用2种。在消化管道扩张时一般选用直径为1-2cm(最大20mm),而ERCP乳头括约肌扩张时所用的球囊直径为1-1.5厘米(最大15mm),在球囊扩张狭窄的胆道时选用直径7-9mm的扩张球囊。
四、三级扩张球囊的使用方法
选择扩张球囊的直径:对于消化管道及乳头括约肌的扩张,应进行提前预估。也就是说,预计要扩张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或者能够扩张到什么程度,需要了解。
一般食管狭窄首次扩张在1.2-1.5厘米,经过几次扩张后逐渐扩到2.0厘米,而ERCP乳头括约肌扩张时相对谨慎,主要以后续取石及放置支架方便为目的,直径选在1.0厘米左右;过分严重的乳头扩张可能会导致不可控制的出血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操作过程:内镜下观察到狭窄或乳头时,置入导丝,越过狭窄或乳头(一般有条件者可在X线监视下进行)后应用压力泵充水后进行注射,首先进行球囊内预充满液体,这时可以观察球囊位置是否合理(适中)。在确认位置无误后,在给最低级别的压力进行扩张,并在直视下观察有无出血及穿孔的征象。一般维持2-3分钟(有单位及个人有扩张维持5分钟左右的),扩张完毕后回抽液体观察扩张效果,如扩张效果不满意可以再次扩张。
扩张球囊的取回也是个问题。在较大工作钳道的治疗内镜可以直接收回。而在一般工作钳道(2.8厘米)的钳道使用后可能会发生无法从钳道撤回的情况。这时需要球囊连同内镜一并拔出后,应用球囊先端专用的收紧装置将松散的球囊顺时针旋转后收入收紧装置再取出内镜。扩张球囊属一次性耗材,一般禁止二次使用。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目的评估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术治疗的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14例,记录手术成功率、引流管拔除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并随访胆肠吻合口长期开通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实施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手术成功率%(14/14),行胆道球囊扩张术1~6次,平均(3.0±1.8)次,胆道球囊直径8~10mm,单次球囊扩张时间1~3min。引流管拔除率85.71%(12/14),可夹闭引流管、但需间断开放引流管者占14.29%(2/14)。14例患者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肽酶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均0.05)。所有患者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1例患者因术中疼痛需静脉麻醉处理。随访6~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5个月,吻合口开放良好。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术处理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临床效果好,患者耐受性良好,手术并发症少。
一次性胆道扩张球囊导管功能主治:
用于内窥镜诊断及手术过程中扩张胆道系统的良性狭窄和十二指肠大乳头。
成分:
产品由球囊、显影环、内管、外管、连接件和两通阀组成,导管前部带有亲水涂层。主要技术指标:1、无泄漏:当按照YY.4-附录A给出的方法试验时,导管在充气状态下不应泄漏、破裂或突出;2、断裂力:球囊和外管之间断裂力:最小断裂力大于15N;外管和连接件之间断裂力:最小断裂力大于15N;3、射线可探测性:X光机下显影环的显影性良好,可探测;4、导丝通过性:0.英寸导丝应能顺利通过导管导丝腔;5、产品应无菌。
胆管良性狭窄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胆管损伤和复发性胆管炎所致的胆管腔瘢痕性缩窄。可由医源性损伤、腹部外伤和胆管结石、感染引起。受累胆管因反复炎症、胆盐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腔缩窄,进而出现胆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常见病因
医源性损伤、腹部外伤和胆管结石、感染引起
常见症状
上腹钝痛、发冷发热、黄疸等
传染性
无
专家解读
什么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
科普中国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龚镭丨主任医师
医院消化内科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疾病概况科普文章(2)目录1病因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检查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基本信息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常见病因
医源性损伤、腹部外伤和胆管结石、感染引起
常见症状
上腹钝痛、发冷发热、黄疸等
传染性
无
病因胆道良性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胆囊切除术中直接或间接的胆道损伤,开腹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发生率较低,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似乎并未降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有升高趋势。
手术致胆管狭窄多为胆管损伤部位的纤维瘢痕性狭窄,偶有其他原因所致狭窄。肝移植手术也是导致术后胆道狭窄的一个主要原因。肝移植手术后需进行胆道重建,狭窄往往发生于胆管吻合口处。慢性胰腺炎是引起良性胆管狭窄的原因之一,由于远端胆、胰管解剖上的特殊性,使得胆、胰疾病互相影响。慢性胰腺炎特别是胰头部慢性炎症常波及末端胆管,使胆管壁发生纤维化、狭窄,也可由肿大的胰头部直接压迫胆总管造成胆管狭窄。
一些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侵及肝动脉或肝移植手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都可能导致胆管血供障碍,缺血区胆管发生狭窄。此外,上腹部外伤、硬化性胆管炎、Mirriz综合征等也会致胆管狭窄。
发病机制受损的胆管可以完全断裂或部分缺损,也可仅被血管钳压榨或被缝扎因而出现胆漏发生炎症和纤维化,最后引起胆管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的胆管近端发生扩张,管壁增厚,远端管壁也可增厚,但管腔缩小甚至闭塞。胆管狭窄或闭塞后胆汁排出受阻,胆管内压力升高,胆汁淤积,如持续时间较长,肝细胞将受到不可逆性的损害;胆汁郁积亦可继发革兰阴性肠道杆菌感染,引起胆管炎的反复发作,其结果将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引起肝硬化。伴有胆外漏者,肝损害虽可较轻,但常可继发腹腔感染或胆汁经常大量丧失而引起消化和吸收方面的问题。
临床表现1.病史与症状
有胆道、上腹手术(外伤)史,或反复发作胆管炎史。
(1)术(伤)后24小时内出现梗阻性黄疸或引流口溢出大量胆汁或术(伤)后早期无症状,数周至数年后有间断性上腹钝痛、发冷发热、黄疸、大便灰白等。
(2)急性发作时可有夏科(Charcot)三联征。
(3)慢性者则有长时间黄疸,不规则热型,发热后黄疸加深,胆汁性肝硬化,或有胆管炎而无黄疸。严重者病情发展快,迅速恶化,出现重症急性胆管炎、败血症等。
2.体征
(1)发作期上腹压痛。
(2)黄疸。
(3)肝肿大、压痛。
(4)可有门脉高压症的征象等。
检查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化验呈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受损重,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培养可呈阳性。
2.逆行胆道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显示狭窄部位、形态及范围。胆管未显影,不能除外胆管狭窄。有时静脉胆道造影,也可显示病变胆管。
3.B型超声可示狭窄近端胆管扩张和(或)结石的声像图。胆管腔内超声对胆管狭窄病因诊断有特殊的价值,通过胆管狭窄不同病变声像图的特征,可以鉴别胆管良、恶性病变。
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够正确诊断肝脏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但与ERCP相比由于分辨率较低,病变细节不够清晰,往往会夸大狭窄程度。
诊断动态观察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酶、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够早期作出诊断。
治疗对于大多数损伤性胆管狭窄的病例,胆管-空肠吻合术是较好的胆道重建术式。但由于缺乏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这种修复技术的确切治疗价值尚待进一步评估,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对于难以重建的肝段或肝叶胆管损伤以及继发区段性肝坏死、肝脓肿或肝管结石病例,可将病变胆管与受累区段肝脏一并切除。对于复杂胆管损伤后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造成终末期胆病的患者,肝移植可能是惟一有效的手段。
内镜和介入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损伤性胆管狭窄或手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采用狭窄段胆管球囊扩张或支架支撑并不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只有少数没有组织缺损的轻微胆管损伤,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和放置支架可以作为其确定性治疗方法。内镜和介入技术在损伤性胆管狭窄治疗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用于确定性手术前控制胆漏和感染以及手术后复发性胆管狭窄的处理。
所有患者均应手术治疗,对少数全身情况差者宜先积极非手术治疗,以作好术前准备。
1.适应证
(1)对早期新鲜胆管伤,狭窄段不长,可对端吻合,支撑引流1年以上,但远期效果多不满意;不能对端吻合者,条件允许时可行各种类型的胆肠吻合,但以胆管-空肠Roux-Y吻合多用。
(2)对损伤性狭窄的晚期患者或胆道炎症所致的原发性胆管狭窄者,也行胆肠吻合术,解除胆道梗阻(见胆管结石与胆管炎)。
(3)对肝门处狭窄,尤其是双侧肝管开口狭窄,应解剖肝门,显露狭窄处以上2cm肝管,或作肝方叶部分切除显露。切开时应跨过狭窄上下端,必要时予以整形,扩大胆管腔,甚至需要切开胆(肝)总管、左或(和)右肝管,与Y型空肠侧-侧或端-侧吻合,要求尽可能取净近端胆管内结石,提高手术效果。
(4)肝外胆管狭窄者,可用带血管蒂游离空肠或胃片予以修复。
(5)对原发性胆管狭窄、肝脏病变局限,严重者可行肝部分切除,常为肝左外叶切除。
(6)如多处病变、伴有结石、肝实质损害严重,单纯胆肠吻合不能达到目的时,则需采用上述联合手术。
(7)极少数确定性修复不可能时,狭窄段可用U形管长时间支撑固定,或采用各式气囊导管扩张狭窄段胆管。
2.手术时机的选择
(1)术中发现的损伤,应及时妥善处理。
(2)术后近期出现黄疸或腹膜炎应立即再手术,若局部炎症不重,应根据情况行修复术,若局部炎症重,估计修复难以成功,可先行近端胆管引流3~6周,待炎症消退后再手术。
(3)对晚期狭窄,特别是修复后的再狭窄,宜行必要的诊断检查,如B超、CT、ERCP等,明确病变程度及范围后,择期行确定性手术。
3.手术方式的选择
对医源性胆管狭窄采用的狭窄瘢痕切除、胆管对端吻合术,由于其再狭窄率高,近年已放弃不用。采用狭窄段纵行切开后,用带血管蒂空肠瓣、胃壁瓣、圆韧带等行修复,文献偶有报道,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现多采用狭窄近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
预防1.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常规,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腹部外伤。
3.积极治疗胆管结石感染等原发疾病。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等.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良性狭窄的临床探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胡冰.规范胆管良性狭窄的内镜治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程南生,吴言涛,熊先泽.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再次手术的管理及并发症防治.《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石景森,韩玥.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汪谦,黄洁夫.例肝门胆管良性狭窄的手术治疗.《华中医学杂志》,
查看全部
词条标签:
科学百科疾病症状分类,疾病
胆道扩张球囊(Fusion)英文名称:BiliaryDilationBalloon
药品概述
详细说明书
用药经验
用药咨询
药品对比
相关文章
全国药店
条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