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学校,必然有一群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老师;一支风清气正、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也必将引领学校的发展、成就学生更美好的明天。
近年来,许昌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市七中)在教育教学方面连创佳绩,该校期末全市统考成绩保持市直前列,省重点高中上线率连年攀升,省示范高中上线率超过30%,市重点高中上线率达90%,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成绩的背后,是一支乐于奉献、埋头进取的教师团队,是该校初三年级老师不问索取、呕心沥血的付出。
立足实际打造“幸福教育”
在市区宽阔的天宝路以北、美丽的清潩河东岸,有一处被许昌人称为“小南海”的地方,不大却精致的市七中便位于这风景优美的一隅。
市七中始建于年,到今年不过10余年时间,在今年的许昌市市长教育质量奖评选中,该校荣获“明星学校”的殊荣。
为何在不长的时间内,一所学校便取得了如此佳绩?这与市七中“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密不可分。该校校长张兆利表示,他们积极打造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教师都有创新的舞台,让每个家庭都有回报的欢乐。他们通过建设“三美校园”(师生精神面貌美、育人方法艺术美、校园文化环境美),强化特色,提高“三度”(家长满意度、社会美誉度、学生喜爱度),打造“幸福教育”,为师生打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新形势下,市七中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在级两个班级实施“电子书包”课堂教学探索的基础上,该校继续强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充分调动教师使用“电子书包”等多媒体终端设备教学的热情,把“电子书包”在课堂上的应用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切实解决孩子们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先进的理念和信息化举措,为市七中学生的成长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名师引领向课堂要质量
在提高“三度”、打造“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市七中的教师团队作用显著。
在该校,一批名师活跃在教学一线,许昌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石晓奇老师,许昌市优秀班主任闫小广、段平凡、尹怀森老师,许昌市师德师风先进标兵魏元元老师,许昌市文明教师丁珍珠老师……正是这些老师的呕心沥血,保证了市七中中招升学率的连年提升。
本学期的市七中初三教师团队,在副校长王凯和年级主任王爱丽的带领下,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讲、听、说、评、磨等课堂教研活动,并积极探索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优秀课展示、课改示范课、教师赛讲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课堂质量。
“每一位初三老师都要建立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课堂结构模式。我们提倡讲在课堂,练在课堂,向课堂所‘讲’要质量,向课堂所‘练’要效率,不准出现一讲到底或一练到底的单一现象。”王凯说。同时,老师们还会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和点评,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思路、技巧,提倡有练必评、有评必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在备课方面,市七中的初三教师团队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优化作业设计与批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好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节假日作业,使作业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作业当天批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补救。
同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练有所得、考有所得,市七中的初三老师还对练习、检测、学期考试等环节,从试题质量上把关,充分利用好试题,搞好检测与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辅导。尤其是数学组,在初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全体数学老师翻阅各种资料为学生精心编制更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复习资料供学生复习使用。
“学习成绩是一时的,学习习惯才是长久的。”王爱丽主任说。为此,市七中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认真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反思和纠错的习惯,无论大考还是小考结束后,该校都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试卷,分析到每一道题的得失分情况,要求学生对失分题及时进行纠错,并自觉准备纠错本,定期检查。“这些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他们取得优异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王爱丽说。
着眼长远助力教师成长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新学期以来,市七中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
王凯介绍说,每学期开始,该校都要对每一位老师的专业水平进行督促检测,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套近几年中考试题,考试成绩公开化。“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并激励每一位教师除了正规教学之外,还要增加自身的修养,督促老师及时充电,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王凯说。
知识沙龙也让老师受益匪浅。每一周,市七中各个学科组便会组织一次知识沙龙,老师们齐聚一堂,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某一节课,进行知识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沙龙中,该校还会组织老师进行老带新的协作,使得年轻教师可以更快成长。
除此之外,每周周一或是周三该校都会抽出一定时间组织全体教师统一学习。学习会上,该校的教务处、政教处等部门会针对不同的角度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精心准备知识大餐,为每一位老师的成长提供必备食粮。
教师的成长,需要“走出去”和“请进来”。为此,市七中会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学习,与其他兄弟学校进行交流;邀请名师到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使老师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名家的风范,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市七中坚持采取首席教师、星级教师评选,教师末位淘汰,教师工资浮动等管理机制。“我们每年开展一次首席教师、星级教师评选活动,不按资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是根据教师在学生及家长中是否有威信、教学成绩是否优秀、工作态度是否勤恳三个条件进行评选。”王爱丽说。根据规定,评教成绩位于最后3名的老师将会被末位淘汰。此举使得每一位教师把学生成长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现在,我市提出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我们将积极作为,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为市七中的更大进步、为许昌教育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张兆利说。
市七中优秀教师风采
王凯:是管理者,更是教育者
王凯现任市七中教学副校长、语文老师,是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之间,王凯自由游走,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只有先做一名优秀教师,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领导者。”王校长说。为此,他一直坚持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并运用于实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推行高效课堂,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他拥有自己的个性课堂,并且积极带领语文组年轻教师上示范课,他的教学论文《高效课堂之我见》获得教研成果一等奖,在CN刊物《速读》杂志上发表。示范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许昌市教育系统优质课。作为教学副校长,为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他不断想点子、找对策,用科学的管理打造了一支凝聚力强、敢拼会拼的教师团队。他从常规教学、教师培训、业务考核等方面下手,切切实实做到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布局、指导、监督、考核的宏观掌控。连年来,市七中在中招、期末考试中都能够屡创佳绩,与王凯的努力密不可分。
王凯副校长是“多面”的,课堂上的他,旁征博引、风趣幽默,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教改中的他,大胆睿智、敢为人先,用实际行动贯彻了该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退学进、互动探究”,切实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和同事在一起的他,低调谦和、古道热肠,总是热情地为老师们排忧解难,认真倾听老师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帮助年轻老师提高业务水平。他成了学生和同事眼中的一名好老师、好校长、好朋友、好兄弟。
教育者肩上责任重大,可能老师的一个举动,就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王凯副校长曾教过一名叫小晨的学生,该生作文虽然经常跑题严重,但文笔曼妙,很个性化。王校长从不指责她,而是用心引导她、鼓励她,让她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感觉和热情。如今的小晨,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络撰稿者。
王凯已经在市七中工作了11年。在这个广阔平台上,他正与团队一起,辛苦着并收获着,收获着并快乐着……
王爱丽:教学是最大的事业
“把教学当作事业。”这是市七中英语老师王爱丽几十年来的工作格言。其实,当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从她那里振翅高飞,教学,早已是她最大的事业;教师工作,也成了她一生中最有乐趣也最有价值的爱好。
王爱丽老师担任了28年的班主任,她深信爱心能创造奇迹。因此,不管何时,她都满怀爱心,早到班、晚离班,长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初中的孩子,开始有逆反心理。作为班主任,要对他们有更大的耐心和爱心。”王老师说。为此,她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又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教育。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她没有去责怪,而是用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沟通。“学会尊重,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学会倾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王爱丽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责任感与爱心去影响班级,也让整个班级的精神风貌更加突出。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教师。为了给学生更时新的教育理念,王老师勤奋学习,深入教研,以扎实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来保证学生的进步。随着市七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王老师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用流畅的英语,采用快节奏的教法,培养学生脱口而出的快速反应能力,激励学生克服惰性,在应用中掌握英语;她和学生一起用对话方式练习句型,并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她在课后分别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她根据这些教学实践写成的论文《生动活泼加快节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着扎实的实例、实践支撑并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该论文还获得了许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凭借优秀的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成绩,多年来,王爱丽老师先后被评为许昌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成绩背后,是王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然而,“教学是最大事业,事业是没有终点的。”王爱丽老师说,在三尺讲台,她将发挥出更大的热量,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
石晓奇:廿年一觉教育梦
20年前,石晓奇老师还是初出校园的毛头小伙;20年后的今天,他已是中学高级化学教师,还是国家级优秀辅导教师、许昌市优秀班主任、许昌市学科带头人。成绩背后,是他20年如一日的孜孜追求,是他的付出,也是他的收获。
石晓奇是市七中的化学老师,年,从许昌师专化学系毕业后,他便踏上了教育征程。年轻的他工作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赞扬,并很快成为学科教学骨干。
年以来,石老师开始尝试教学改革,他把“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运用于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石老师说。在教学中,他不一味地给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尝试、实验、讨论等方法寻求结论,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作为一名站在教改前沿的中学化学教师,石老师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培养健康而杰出的高素质人才,还是只追求教学重压下的高分效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是不要分数,而是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轻松自如地获得高分,到达成功的彼岸。”他认为,不能正确地对待解题,将学生的手脚束缚在题海之中,这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化学教学中,他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讨论式”化学教学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陈规。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所教班级化学学科曾多次在全市名列前茅,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化学竞赛中也多次获得一等奖。
石晓奇老师一直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并在长期的教育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所带班级多次荣获许昌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尊重和依赖是班级管理的前提。”石老师说。为此,他努力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每接手一个新班,他总是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本班的《班级公约》。由于班规班纪是学生共同制定的,执行起来学生便毫无怨言。他重视班干部的作用,针对不同时期学生思想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经常与学校、年级长、任课老师、家长沟通,使各方对学生的教育趋于同步。同时他能与学生促膝谈心,解决他们生活上、思想上各种实际困难,使孩子们感觉到与他交往就像和自己的老朋友交往一样亲切。
“献身教育是我无悔的选择,追求更好是我一生的目标。”石晓奇老师说。成绩面前,他并没有满足,他的教育之路,还将继续下去……
魏元元:一个学生即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老师要能够走入他们的世界,才能真正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真正担起师长的责任。”谈起自己从教以来的最大感悟,魏元元老师说。
魏元元,市七中初三数学老师,许昌市文明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近年来,她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在年、—年,她持续担任初三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并在当年的中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魏元元老师心中,德为师之魂,才是师之本。长年的初三教学工作使她具有了丰富的备考经验,思路清晰,在教学方法和解题技巧上见解独到,总能把重点、难点化繁为简。面对初三资料云集的状况,她组织带领初三数学教师查阅资料编写科学系统的复习教材,带动了整个年级教学成绩的提升。
一般来说,周一是魏老师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她要对学生一周以来的错题整理加以批改,鞭策学生保持自觉整理错题的好习惯。原来,她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本数学纠错本,督促学生对做过的难题、重点题、错题反复练习,进而不断巩固知识点。“学习是滴水穿石的水磨工夫。为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教育者也应有坚守。”魏元元老师说。如此,她就这样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地坚持着,坚持着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场考试。
魏元元老师对学生是严格的,也是柔情的,她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她的影响下,一些顽皮的学生也变得温驯起来,老师的耐心、师者的公正,让他们觉得没狡辩和放肆的无趣。
对于一些所谓的“差生”,魏老师也没有放弃。她认为,这部分孩子,首先要补的不是“学习”而是“信心”。为此,她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全面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为此,每年魏老师的班级都会有“数学黑马”出现。她仍记得一名叫小昊的学生,该生很喜爱数学,但由于数学基础差,成绩一直平平,并为此想过放弃。魏元元时刻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