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喜领“旅游红包”
——岑巩县木召村“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撬动夜郎山资源变真金
+
2月4日,岑巩县木召夜郎山生态公园召开年终总结大会。会上,负责经营管理的公园的悦之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向该村以现金、土地入股的14名贫困户代表现场发放股金分红17万余元。
此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州、县有关部门领导也自发赶去祝贺鼓劲。
“我心里特别激动,相信村里旅游产业会越办越好,我们今后领到的红包会更大更多!”接过元的红包,精准扶贫户黄羽信心满满地说。
岑巩古名思州,始名于唐,夜郎山生态公园位于该县大有镇木召村,距岑巩县城23公里,交通便利,毗邻被史学界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哥德巴赫猜想”的中木召古遗址。多年来,古遗址吸引了包括红学研究专家冯其庸,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人物传记组组长、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国家权威考古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等一大批学者、专家的实地考察研究,先后形成古庄园说、古夜郎国都说、元明土司政治中心说、“苗疆古城”说和古代军事屯堡说等。
古遗址坐南朝北,据测算,仅现有的基石显露部分的进深度为米、横宽米,总面积34平米。从前方有7条3米宽的石巷道进入,其中又有石巷道通连,布局极为讲究。遗存较完整的护城河长达五六公里的河堤两岸基本是用方条石干垒砌成,护城河上每相隔0.5公里处便建有一座石拱桥,河与园交相辉映,形成完整的城池结构。
据专家测算,整个遗址从基石、花纹、结构等遗迹来看,属一次性建造。建成这座工程,从取石、清石、运石、砌石、修建楼阁、雕花等,大约需用万个工日,若以个劳动力建造,至少需要15年左右时间才能完成。
遗址背靠一座大竹山,前面叫军田坝,西南面的一大片土又名军土,还有一个释迦牟尼洞,有盐库、蜡库、店边、过马河、马道子、古花园、牛场坝、古人墓群、回龙寺及外围的天安寺等遗址。遗址上有6条石块铺就的古驿道通向四面八方。从布局功能上看,不仅具有完备的城池体系,还形成深厚的文化体系,如宗教文化、傩文化、金石文化、文书文化、地名文化、树文化、建筑文化、丧葬文化等,显得独特而丰富。同时,遗址周围自然生态优美,气候怡人,水利资源丰富。
“守着宝藏不能再过穷日子!”年初,返乡回家过春节的村民们呼声特别强烈,村党支部因利势导,助力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一场规模庞大的木召复兴计划应运而生。
经过多方考察调研,村党支部按照“融合发展·抱团脱贫”的工作思路,提出“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公司+贫困户”,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吸收辖区内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闲置资金和田、土、林地、荒山入股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此举得到村民广泛拥护和支持。
说干就干。同年10月,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村民自愿参股筹集资金0万元,股金出资最多的50万元,最少的0元,成立村民自己的岑巩县悦之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夜郎山生态度假区。
景区占地面积2余亩,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余户余人。景区内建成项目包括旅客接待中心、惊险刺激丛林穿越、动物观赏游乐园、恐龙园、木别墅群民宿、山地自行车道、生态步行道、餐饮烧烤区、石上玻璃卡座餐厅等,累计完成投资余万元。
年10月,景区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营业收入余万元,吸纳村民务工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
今年1月,景区还与该县润峰公司合作,重新组建岑巩县峰之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资万元,用足用活景区内闲置耕地,发展精品水果、蔬菜和花卉种植,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同时,积极争取旅游扶贫产业子基金,打造景区后续开发项目,新增平方米蹦床项目、真人CS户外拓展、水上乐园、精品蔬菜水果采摘体验及绿化等工程;完善景区路网、景区大门;打造好“华夏第一神树”、释迦摩尼洞、莲花凸、景区索道、水+上玻璃浮桥、峡谷瀑布、高空漫步、悬崖秋千、3D彩色玻璃观光平台等项目,服务好游客,讲好夜郎故事。
“结合木召实际,进一步做优景区规划,抓好项目建设,提升景区品味,同时抓好规划建设和人才管理,确保景区高效运转。”木召村党支部书记、景区负责人刘洪成说,下步将努力把景区打造成真正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通讯员杨政权杨天洁)
——摘自《黔东南日报》
喜迎新春
+
春节临近,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西南各地年味十足。其中贵州岑巩县举行了“贯彻党的十九大文化惠民进万家”赠春联活动;四川资中县银山镇农业科技园内开展了“打铁花”迎新春活动;四川南江县城乡商家纷纷挂出春联、年画、中国结、大红灯笼等各类新年饰品,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同时,为了让广大乘客有一个温馨、舒适、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四川、重庆两地启动了“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
2月4日,正值立春,贵州省岑巩县举行了“贯彻党的十九大文化惠民进万家”赠春联活动,20余名书法家凝神提笔、挥毫泼墨,将一副副寓意吉祥、洋溢着新春气息的春联免费送给广大群众。通讯员彭圆兰摄
——摘自《西南商报》
朵朵茶树菇开出致富花
+
眼下虽是农闲时节,但对于茶树菇产业来说,却是正忙的时候。2月3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岑巩县平庄镇,在新厂房的施工现场找到了田洪湖。此刻,他正在叮嘱工人:“大家动作搞快点,很多人都来要菇包了,赶快把这个棚建好,千万不要淋到雨了,辛苦了。”
田洪湖是岑巩县平庄镇一位普通的村民,年,一直在外务工的他回乡创业,利用闲置的烤烟棚引进茶树菇包进行试种植,经过一年的试种,平庄镇的茶树菇喜获丰收。在田洪湖的带动下,路溪河村、后坪村两个村级合作社大力发展茶树菇,通过互助协作的办法引导和帮助村民掌握技术、增加收入,让茶树菇基地真正发挥“造血”功能。
因为前期合作社没有掌握茶树菇包生产的核心技术,种植的菇包全是从江西引进,加上远程运输,生产成本太高。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年下半年,田洪湖决定将茶树菇包生产车间搬到家门口。
交代完眼前的事,来不及多停留,田洪湖便离开施工现场,马不停蹄赶往种植基地。
种植基地内,一筒筒菇包整齐摆放着,田洪湖安排工人对菇包进行洒水和清理,为今年开春的大批量种植做好准备工作。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田洪湖对茶树菇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把控都十分严格。对于种植技术,田洪湖津津乐道地对记者说,以前我们天天往菇包上洒水,长出来的菇有些才长出来就死掉了。现在我们要它什么时候出菇就提前洒水,这样菇长出来就很整齐。
据了解,每个菇包可收益4元左右,纯利润在1.5元,30万个菇包可实现产值万元左右,实现利润约45万元。今年,田洪湖计划自己种植茶树菇万筒,通过自己带头,逐步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并包回收,免除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
田洪湖对记者表示,从去年开始成立合作社以来,参与进来的贫困户有一百来户,试种下来的效果不错,下一步打算把量做起来以后,自己做包装,注册自己商标,做出黔东南的特色,让外面的人也能够吃到黔东南土生土长的茶树菇。
记者离开时,田洪湖还在基地里忙碌着,并不停地对合作社社员讲解茶树菇的种植技术。他用自己的勤劳与创新为平庄镇带来了周期短、见效快、易管理的致富产业,用小小“一朵菇”撑起村民致富伞。(本报记者李凯潘昀)
——摘自《黔东南日报》
水尾大树林的传说
+
水尾镇位于岑巩县东北25公里处,如今已列为全省个旅游景区和个示范小城镇重点建设镇之一。这里有明代建筑“龙鳌隘门”,清代名妓陈圆圆墓地,更有奇山秀水龙鳌河风光等等。在离水尾镇东边二公里处,有一个村寨叫大树林,但见千年枫树,参天耸立,挺拔的干,笔直的枝,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仿佛在给人们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大树林村并没有这一片繁茂的枫林,到处是野草荒山。据说后来有一天,从龙鳌河里来了一条凶猛无比的蛟龙,先是破坏了庄稼,然后又去伤害老百姓,无恶不作。寨上人惊恐万分,暗无天日,但对这条巨大的蛟龙又无可奈何,就在百姓生死攸关的时候,一位姓尚和一位姓周的将军从天而降,大声怒吼:孽障,把命拿来!于是两位将军并与蛟龙厮杀起来,直打得昏天黑地,天翻地覆。数个时辰后,终于打败了蛟龙,保全了大树林百姓的性命。两位将军在与蛟龙拼杀的过程中流下了许多鲜血,这流血的地方后来长出了许多枫树,到了一定的季节,这片片枫叶都呈现了红色,后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大树林的老百姓就把这片枫树当成是两位将军的子女一样来精心抚养,呵护成长。枫树长大成林后,环抱着整个村子,守护着这里的百姓不受侵略,幸福安康!
大树林的百姓为了感激两位将军的救命之恩,便把村寨取名为大树林。直到现在,大树林村家家户户的神匾上都写有尚、周两位将军的牌位,顶礼膜拜,不忘初心。(通讯员夏湘华)
——摘自《黔东南日报》
岑巩:侗族汉子胡泽军演绎脱贫“变形记”
+
说起侗族汉子胡泽军的致富路,在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统口村,没有谁不伸出大姆指的,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他用亲身经历上演一回脱贫“变形记”。
山秃井底干,家贫眼望穿。这曾是对统口村的真实写照,统口村距镇政府所在地近15公里,全村户人,大部分是侗族山寨,这里不仅地处偏僻,生产生活条件差,而且贫困面较大,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0元。村民都不愿种靠天吃饭的一亩三分地,纷纷外出打工。
年近40岁的贫困户胡泽军和其他村民一样,早些年随着劳务大军,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为改善统口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年,在大有镇政府和县交通部门的努力下,终于修建了从凉水井到统口的通村水泥路。那年,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胡泽军决定回乡发展产业,他多方筹集资金10万元,流转土地40亩,种植中药材白合,然而,由于流转的土地地势较低,加上排水设施不够完善,一场突来的山洪将他种植的40亩中药材毁于一旦。本想发展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反而让他背负了10万元债务,真是雪上加霜。
年,湖南湘研种业公司看中了统口村的土地优势,发动村民种植线椒和朝天椒,采摘下的辣椒由公司保底价格收购,当年种植的30余农户均获得增收。年,胡泽军萌生了种植蔬菜的念头,他又贷款10万元,流转土地30亩,决定种植辣椒、大头菜、紫甘蓝等蔬菜,在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他种植的蔬菜实现丰收,销售收入10余万元,还去贷款和生产成本,纯收入近6万元。
年5月,贵州华农集团在统口村建立示山地生态畜牧业、高效循环生态产业培训基地,种植金银草余亩,金银草的叶可饲养牛羊、梗能生产板材,采用“以草代木”作为菌棒原材料。胡泽军在继续种植蔬菜30亩的同时,又参与华农集团培育金银草苗85万根,并由公司收购发放给农户种植,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草苗长势良好,去年金银草苗由公司收购后,创收10万元左右。
通过不断学习种植技能,胡泽军从一名普通群众“变形”成为致富带路人。去年他投入6万元购买了一台大型犁田机,专门为农户翻犁耕地提供有偿服务,每月创收元左右。胡泽军算了一笔账,年蔬菜种植实现纯收入8万元、犁田机每年创收5万元、金银草苗纯收入10万元,仅这三项年收入达23万元,远远高出脱贫指标,胡泽军一家顺利实现脱贫,并成了全村凭借产业增收致富的“能人”。
如今,统口村成立了黔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在胡泽军的带动和指导下,全村有余农户积极主动加入合作社种植香菇、蔬菜和金银草。目前,全村种植香菇20万包、产值30万元,蔬菜余亩、产值80万元,金银草亩、创产值0万元,户均实现创收3万余元,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元。(通讯员张能秋)
——摘自《西南商报》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张超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