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变十六

来源:医影在线

男性,56岁。因“左上肢乏力、麻木2周,加重2d”入院,入院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入院查大便肝吸虫卵(+),肝吸虫抗体(+),肝功能正常。

a、b.CT平扫;c、d.增强扫描实质期

肝内胆管呈树枝状普遍轻度扩张,从肝门延伸至肝外缘,注射对比剂后未见强化,其内未见结石。肝脏右叶萎缩,肝门裂增宽,外形呈“波浪状”改变。脾增大,达8个肋单元。

①肝内胆管普遍扩张,华支睾吸虫感染;②肝硬化,脾大。

1 病因病理华支睾吸虫肝病(肝吸虫病)是因食用了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多见。当人食入未煮熟而含有囊蚴的鱼肉(“鱼生”)或螺丝后,蚴虫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经胆总管开口入胆管,并上行定居于肝内小胆管,引起肝内小胆管阻塞及炎性改变。

2CT 表现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其特征性CT表现为肝内胆管广泛扩张,分3型:细长枝型、小囊状型、混合型。

(1)细长枝型(肝门型):CT表现为扩张胆管呈细长树枝状,从肝门向外周胆管扩张,扩张胆管的特点为直径与长度比1∶10,扩张胆管较均匀,远近侧管径大小相近。此型的形成机制可能为寄生虫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直接引起不完全性胆管梗阻及继发性胆管炎、胆管上皮增生、管壁纤维化。本病例为细长枝型。

(2)小囊状型(肝边缘型):CT表现为寄生虫及其虫卵引起末梢小胆管完全性阻塞,胆管扩张呈囊状,密度近于水,CT值0~20HU。有时可见到囊的一端连于胆管呈“蝌蚪”状。囊的大小为数毫米至1.5cm,少数直径可>2cm。小囊散在或聚集成簇分布,但以肝周边分布为主。此为其特征性征象,具有诊断特异性。此型临床症状常较细枝状胆管扩张者重。

(3)混合型:肝内胆管扩张兼有边缘型及肝门型胆管扩张的特点,胆管扩张多为广泛弥漫,表明患者反复感染,病程长,此型并发症较多,如胆道炎、胆石症及胰腺炎等。

3 鉴别诊断

(1)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表现为肝内混杂密度软组织团块,肿块远端肝内胆管扩张,其他部位肝内胆管不扩张。

(2)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常呈多发性节段性扩张,邻近或近端胆管往往正常;而肝吸虫病患者胆管扩张则为弥漫性分布,虽然末梢呈囊状,但其近端胆管亦扩张且呈均匀树枝状。

(3)胆总管阻塞(胆总管结石或胆总管癌):患者临床常有黄疸表现,肝外及肝内胆管中至重度扩张,且以近端肝内胆管扩张明显。

(4)细菌性胆管炎,往往有胆囊、胆管结石,有胆囊异常表现,胆总管也多有扩张。

通过这个病例使我们认识到不仅仅是胆石症、胆道肿瘤能够引起肝内胆管扩张、黄疸,同样肝吸虫可以造成肝内胆管梗阻、扩张,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梗阻性黄疸的病例应该拓宽思路,要注意病人生活史、饮食习惯;在分析CT影像时,重视“树枝状”胆管扩张这一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进行CT检查应该同时做平扫和增强,这有利于“树枝状”胆管扩张征象的显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fmoc.com/wadzz/97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