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
如今胆结石已十分常见。
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早期
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
这个潜藏在身体里的“小石头”
也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专家提醒,有了胆结石,千万别掉以轻心,不仅会引起继发性感染,时间久了还可能诱发癌症。
采访专家:
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中医师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二、五全天,周三下午,周四、六上午
胆石症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胆结石,胆结石的范围比较大,指的是胆道系统包括胆囊以及肝内、肝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的总称。
根据结石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
根据胆结石的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三类。
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
曾有研究对我国26个省市例胆石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胆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相关。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的多,其胆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普通饮食或蔬菜吃的多,则胆管结石和胆色素结石增高。
胆结石虽小危害不容忽视
很多时候患者被查出胆结石之后,一旦听说结石比较小,就觉得等以后变大了再治也来得及。但胆结石一旦发作起来,其疼痛程度堪比生娃。除了疼痛,还有其他的危害值得注意。
1
黄疸
胆囊壁发炎、肿胀、胆囊肿胀,会压迫到旁边的胆管。如果过分到把胆管给压扁了,导致胆汁不通,就会引起黄疸。
2
胆囊炎
胆囊内一旦出现结石,便会摩擦胆囊,刺激胆囊粘膜,引起慢性的胆囊炎症。如果结石移动时,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发生嵌顿,还会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一旦发生了胆囊炎,以后还会反复发作。
3
胰腺炎
当胆囊内结石移动时,掉入胆总管中,可能会导致肝内胆汁排出障碍,诱发急性胰腺炎,以及引起皮肤巩膜黄染等。
4
腹膜炎
如果胆结石嵌顿于胆囊管、胆总管开口,引起梗阻,导致胆汁无法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顺利排出。那么,不及时就医解除这种危机,随着胆囊内压力持续增大,就容易导致胆囊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5
胆囊癌
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胆结石“偏爱”的六大危险因素
1、不吃早餐
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人为了节省时间,选择不吃早餐。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2、喜静少动
喜欢呆在家里,运动和体力劳动少,时间久了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
3、体质肥胖
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4、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而多产妇女发病率则更高。
5、肝硬化者
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6、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经常产生。
胆结石如何预防?
对于疾病来说,防大于治。如果是已经确诊胆结石的人群,那就要重视治疗。如果是其他人群,则应做好预防工作,时刻警惕胆结石。
1
按时吃饭
长期不吃早饭的患者会使胆汁浓缩,容易有细菌出现,从而促进胆结石形成。吃早饭不仅对胃有好处,还会促进胆汁排泄,预防胆结石。
2
平衡饮食
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
3
坚持适度运动
最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些运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
END
主管部门:医院新闻宣传办
审核:冯瑶
专业审核:戴路明
文稿、编辑:孙茜
医院订阅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