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管简介:
T管用于引流胆汁,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由腹壁戳口穿出体外,接引流袋。
二、目的:
1、引流残余结石,使胆道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通过T管排出体外。
2、引流胆汁和减压,防止因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总管内压力升高、胆汁外漏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3、支撑胆道,防止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官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4、经T管溶石或造影等。
三、适应症:
1、原发或继发性胆管结石、胆道蛔虫、肿瘤等行胆总管探查术后。
2、肝外胆管扩张、胆管直径在1.2-1.5cm以上。
3、胆总管内脓肿性胆汁或泥沙样结石。
4、胆总管坏死、穿孔。
5、肝外梗阻性黄疸。
四、护理:
1、T管妥善固定:
将T管用缝线固定于腹部皮肤,避免将导管固定在床上,防止病人翻身或活动时拉出或误拔,躁动病人应专人看护,加以适当约束,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另一端接引流袋。
2、保持T管引流通畅及有效引流:
(1)平卧时引流管高度应低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避免引流袋抬高高于管口,以免引起胆道逆行感染。
(2)避免T管受压,扭曲及折叠,以免胆汁引流不畅,胆管内压升高而致胆汁渗漏和腹腔感染,定期从T管的近端向远端挤捏,以保持引流管通畅。
(3)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引流管斜面紧贴组织造成引流不畅。
(4)血块及小结石堵塞管腔时,应反复挤压引流管或用等渗盐缓慢低压冲洗。
3、观察并记录引流出胆汁的性状、颜色及量:
正常情况下,每天分泌的胆汁量在-ml,色呈黄绿色、清亮无沉渣,有一定粘性;术后24h内引流量约为-ml;恢复进食后,每日可有-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ml左右;术后一到两天胆汁的颜色可呈淡黄色混浊状,以后逐渐加深、清亮。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引出,提示引流管阻塞,受压、扭曲、折叠或脱落,应及时查找出原因和处理;若胆汁过多常提示胆管下端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1)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
(2)观察引流口有无胆汁渗出,如有大量渗出,应立即更换敷料,必要时用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
(3)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每日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T管周围垫以无菌纱布,局部涂以氧化锌软膏或皮肤保护膜,防止胆汁浸渍皮肤引起破溃或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
7、拔管:
(1)拔管指征:黄疸消退,无腹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逐渐减少,颜色呈黄色或黄绿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夹管无不良反应,行胆道造影证实胆道下端通畅。
(2)拔管方法:拔管前应试行夹管,术后一个月左右,病人全身情况好,无腹痛,发热,黄疸可试行夹管。先饭前饭后夹管1h,如无不良反应,可改为白天夹管,夜间开放,再行持续夹管72h,如无不良反应,即可考虑造影后拔管。
五、出院健康教育:
病人带T管出院时,应告知其留置T管引流的目的,指导其进行自我护理。
1、妥善安置引流管,放置引流袋,防扭曲或受压。
2、避免举重物或过度活动,以防管道脱出或胆汁反流。
3、沐浴时应取淋浴方式,并用保鲜膜覆盖引流伤口处。
4、引流管伤口每日换药一次,敷料被渗湿时,应及时更换,以防感染,伤口周围以氧化锌软膏保护。
5、每周同一时间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若引流管脱出,引流液异常或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6、拔管后需观察病人食欲,大便颜色,黄疸消退情况,有无腹痛发热情况。
7、定期复查,如发现引流液异常或身体不适等,应及时就诊。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