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看诊时,他必会在白褂内带上领带,他曾说:“这是医生的礼节,也是对患者的一种态度。”还记医院看诊的外国友人,惊讶地说:“我在中国看病,第一次看到打领带的医生。”
▽
这位打领带的医医院执行院长、肝胆胰中心首席专家、主任医师董家鸿,也是第六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提名奖获得者。
他先后主刀完成复杂疑难肝胆外科手术余例,累计手术一万六千余例;攻克了被认为是肝胆外科最后技术堡垒的世界难题;完成世界首例切除7肝段次全切除术,被称为“世界肝胆外科的一个创举”……
从医30余年来,作为国内胆道外科领军人之一,董家鸿成为中国第一个先后荣膺欧洲、美国外科学会荣誉会士的医生,然而在众多头衔中,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来自患者的——医生。
01索南吉,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藏族姑娘,本应享受花一般的青春年华,但在过去六年里却一直和肝包虫病殊死抗争。
肝包虫已入侵到索南吉的肝脏、肾脏、肺脏、膈肌、心包、腹腔的主要血管,从肾静脉到右心房段的下腔静脉,多脏器广泛受累,多次会诊转院,当地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就在索南吉和家人已经准备放弃时,医院联系到了董家鸿教授。
面对来自肝胆外科手术禁区——终末期复杂肝包虫病的挑战,看着生命还未来及绽放的小姑娘,董家鸿决定采用世界级难度的离体肝切除术式为索南吉治疗。
董家鸿带领团队30余专家,历经19个小时,通过在体和离体双途径,完整切除累及胸腹腔多个赃器的广泛病变,并高质量完成了体外肝切除后自体余肝再植和下腔静脉重建,手术圆满成功!
02刘先生,一位藏族同胞,18年前,被诊断患有泡型肝包虫病。
今年体检时,他的CT影像显示,肝包虫病已占领了3/4以上的肝脏,并同时侵犯到肝脏的四支命脉——肝静脉、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内胆管,病情已发展至终末期。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刘先生慕名从青海果洛来到北京,经董家鸿教授诊断,医院肝胆胰中心治疗。
摆在医师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虫癌侵袭的范围过广,且在中央要害区域,患者两侧可保留的正常肝脏组织都非常有限,按常规的方法离体肝切除后,很容易引起术后肝功能衰竭。
为确保患者术后肝功能充分代偿,董家鸿带领的医疗团队发起了新的挑战。25个小时的连续作战,手术顺利结束。
刘先生术后3天开始进食;术后第5天,可以下床走路;术后一周,肝功能恢复正常。
这是自年以来,医院在执行院长董家鸿的带领下,肝胆胰中心团队成功拯救的第4位终末期肝包虫病藏族同胞。
在患者的眼里,总是笑容满面的董家鸿意味着温暖和希望,他也十分清楚患者与家属眼中闪烁的希冀意味着什么,只要还有能够努力的希望,他就会毫不犹豫的收下患者。
赴青海义诊时,董家鸿为每位完成检查的患者重新盖上被子,近两个小时里的20余位患者,无一例外
“一心赴救,永不言弃。”是董家鸿的恩师黄志强先生留给他的一句话,而这也是董家鸿的人生信条。
一场又一场历经十余个小时、计划周密、落刀精准的手术,常常导致他第二天门诊时无法正常坐下看诊。但是简单的理疗后,患者们见到的还是那个笑容满面的董医生。
一句医生,重逾生命!对于医学难题永不止步,对于临床工作永不懈怠,对于危重患者永不放弃。在生命守护的这条路上,董家鸿坚定前行!
人物名片·董家鸿
董家鸿,国际知名肝胆胰外科专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医院执行院长、肝胆胰中心首席专家。
先后主刀完成复杂疑难肝胆外科手术余例,累计手术一万六千余例,以其国际首倡的“精准外科理念”,构建精准肝胆外科范式和技术体系,解决了一系列复杂肝胆病的外科治疗难题,取得世界同行公认并广泛应用;
成功实施国际首例以外伤肝脏为供肝的活体部分肝移植;
创新应用体外肝切除,治疗在体手术不可切除的终末期肝包虫病,攻克了被认为是肝胆外科最后技术堡垒的世界难题;
完成世界首例切除7肝段次全切除术,被欧洲外科协会主席Bismuth教授称为“世界肝胆外科的一个创举”……
延伸阅读:
医院钱素云:守护儿童健康,不放弃任何生命的希望
守护者风采
医院卢海:医生是技术活,但首先是良心活
守护者风采
医院侯本祥:竭尽所能只为保住每颗天然牙
守护者风采
医院马长生:能够治病救人,我过得太幸福了
院长风采
医院院长李宁:用我毕生学识,做你健康卫士
综合医院材料
编辑:宋子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