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不神医堂
作者:王呆福
转载已获授权,排版略有调整。
肝胆外科负责的器官包括肝、胆、胰、脾,但为什么称呼里面要省略掉后两个,只说肝胆外科?
胰腺多重要啊,不管是胰腺炎还是胰腺癌,都是要命的病。胆嘛,就是个胆结石,一切了之,可有可无。
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众误解。
胆可没你们想的那么简单,
弄不好,胆的病变比肝脏、胰腺都要命。
师祖黄老(黄志强,被称为“中国胆道之父”)给我们讲过的一个小故事,他年轻时候跟着老师查房,老师问,人的胆囊有多大?他猜测说大概14公分吧,老师大声笑道:“你好大的胆子!”这已经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事了,从60年代起,黄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的肝胆外科,尤其专注于胆道疾病的诊治,终成大家。作为徒孙,我有义务向大家科普一下。
大众所理解的胆,其实是胆囊,就是用来储存胆汁的容器。其实,
胆作为一个器官,
包括了胆囊和胆管两部分。
吃过猪肝的人应该都有印象,猪肝总体来说是实心的,但里面会有很多小洞洞。人的肝脏也是一样,是实质性脏器,但里面分布着许多细细的胆管。
先看一个比较重口味的图,来自我从实验室实拍,一个真实肝脏内的管道铸形:
●黄色的是胆管系统,蓝色的是肝静脉系统,红色的是与胆管并行的动脉系统
接下来是小清新的示意图:
肝细胞分泌胆汁,首先进入毛细胆管,如同山涧涓涓细流。毛细胆管向下,形成肝段内小胆管,如同溪流汇成河。肝段内小胆管继续向下汇合为肝叶胆管,肝叶胆管继续向下汇合为半肝的胆管,分别被称为左肝管和右肝管,这个时候就终于走出了肝实质,能被肉眼所见。向下继续走行,左右肝管合二为一,汇合为肝总管。
胆囊是一个盲端结构,紧贴肝脏,通过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其下游被称为胆总管,最后进入十二指肠。
所以,医生说的胆,
“是一个系统”
如同大树一样,由末梢树枝逐步汇合向下形成树干。大众所认为的胆囊,仅仅是大树树干上挂的一个葫芦,它并不分泌胆汁,只是起到临时储存胆汁的作用。
了解了胆的结构,大家就会理解这个器官的复杂性了。胆囊确实可以切除,切除后总胆管可以替代胆囊的功能,用于存储胆汁,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但如果出问题的是胆管,就很麻烦了——
一来胆管不可缺少不能切除,
二来胆道系统的一大部分
密布在肝脏内,
这部分出了问题,手术起来非常困难。
胆道系统可能发生的病变有以下几类:
(不完全举例)
先天性疾病:
胆管囊状扩张
-+-
正常人的胆道系统,是缓慢而均匀的由细变粗。这类患者胆道系统如同轮胎鼓包,突然间膨大了。患者最初表现为腹痛,大者可有腹部包块,然后出现寒战发烧等胆管炎症状,时间久了可以继发结石,甚至癌变。
免疫性疾病:
原发性硬化型胆管炎
-+-
简单地说,就是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把胆管当做敌人来攻击。自残的后果很严重,原本如同春天柳树那样婀娜多姿,走行自然的胆管树,变得像冬天里的枯树一样,僵硬不自然,甚至有节段行狭窄和扩张。
外伤性疾病
-+-
肚子上被插一刀直接损伤胆管的案例也有,但是很少,更多的时候是医生做胆囊切除的时候,损伤了胆管。本来是摘葫芦的,结果把树干给伤了。
损伤分两种,一种是横断伤,用夹子把胆总管闭死了,胆汁下不去,患者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看上去蜡黄蜡黄的。另一种是把胆管切破了,胆汁流到腹腔内,造成胆汁性腹膜炎,患者腹痛、发热很严重。
寄生虫疾病
-+-
胆汁那么苦,但就有很多寄生虫特别喜欢。比如蛔虫,比如河鲜里可能存在的肝吸虫,都嗜胆如命,从肠道里拼命钻入胆道里为非作歹,时间久了能导致胆管癌变。
炎症性疾病
-+-
炎症往往是结石导致的,或者炎症久了可以长出石头来,两者相伴相生。大家总说“胆结石”,其实可以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治疗相对简单,我们以前写过。但胆管结石造成的胆管炎治疗很困难,且容易复发。因此胆管结石的患者生活质量很差,而且长期的胆管炎也容易导致癌变。
肿瘤性疾病
-+-
胆管癌恶性程度非常高,根治术后五年生存率在20%-43%,不能手术的胆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不到1年,预后极差。
治疗最具挑战性的是左右肝管汇合部的胆管癌,即肝门部胆管癌。发生于三岔路口,容易侵犯周围血管,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被称为腹部外科手术的皇冠。日本任天堂公司总裁岩田聪即死于该病,年仅55岁。
快过年了,引用网上流传的肝胆外科对联结束:“上联:管你英雄豪杰,来此便丧胆;下联:劝那男女老少,莫要坏心肝;横批:坏了没法看。”从黄老开始,中国胆道外科50年来进步显著,但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普通外科里最需要精准操作、勤学苦练的领域,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
-+-
关于身体器官养护,你最想了解什么?
(你的身体你说了算!留言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