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展览非洲象

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http://m.39.net/pf/a_5231263.html

一、身体构造

1体型                      

非洲象是现存陆地上最大和第二高的动物。雄象肩高3.3米,体长6-7.5米,平均体重千克;雌象小些,肩高2.7米,体长5.4-6.9米,平均体重千克。

                    2皮肤                      

非洲象的皮肤呈灰色,厚度可达3厘米以上,多皱褶,有的皱褶纹路深达十几厘米,体表散生极稀疏的短毛。

                    3眼睛                      

大象的眼睛和其身体相比显得很小,关于其视力如何还有待研究。有实验证实大象能分辨出色彩,只是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不像人类那么强,也许类似人类的“绿色盲”。

                    4象鼻                      

非洲象的鼻子是现生动物中最长的,伸长可至2米,可以垂至地面,上粗下细,末端2个鼻孔,顶端有2个相对的手指状突起和许多感觉灵敏的纤毛。象鼻没有骨骼和软骨支撑,象鼻气管整个内壁由约条纵向排列的肌肉束组成,这使得象鼻非常灵活而敏感,鼻端的指状突起能捡起细小的物体。象鼻也很有力量,可以抬起千克的重物。

                    5象牙                      

大象的长象牙是上颌门齿延长形成的,两岁以后长出,以后终身生长,一般长1.5-3米,重30-70千克,最长的可达3.5米,重97千克。非洲象无论雄性还是雌性均有长象牙,不过雌性的象牙较短且细。

除了露在外面的一对长象牙外,大象口中还有臼齿,也称颊齿或磨齿。大象臼齿的生长方式很特殊,在牙床内从后边斜着发生和长大,在生长的同时向前推移,以倾斜的姿势被逐渐磨损,并把前一颗臼齿挤掉。通常情况下,大象同时使用的臼齿只有4颗,即上、下、左、右牙床上各一颗,或者前一颗牙齿的后半部分和后一颗牙齿的前半部分。大象的一生中会换5次牙,大约在40岁左右长出最后一批牙齿。

                    6耳朵                      

非洲象的耳朵上下可长达2.0米,形状与非洲大陆的形状相似。耳朵上血管密布,煽动耳朵可以散发掉多余的热量。据测定:当血液从耳朵流回头和身体时,温度下降了5℃。大象煽动耳朵还可以驱赶蚊虫。大象的耳朵还可用来表示愤怒、警告等信息。

                    7尾巴                      

大象的尾巴呈长条圆形,上粗下细,长及膝关节处,末端呈扁平状,上面长有黑色尾毛,排成2行,毛长10-15厘米。尾巴左右摆动驱赶蚊虫。

                    8四肢                      

大象四肢粗壮。前肢几乎与地面垂直,有利于支撑体重,腕关节可活动;后肢略弯曲,运动时便于推动身体前进,小腿骨短,腕关节几乎不能活动。大象没有脚踝骨的,脚底有橡皮样的弹性软垫,粗厚而平坦,便于缓解压力,因此大象走路时几乎毫无声音,并且能有效感知地面的震动波。

非洲草原象前足4趾,后足3趾;非洲森林象前足5趾,后足4趾。

大象行走时,先迈一侧后足,即将落地时同侧的前足也向前迈出,两足均落地后再迈另一侧的后足,然后是另一侧前足……大象一般只有这一种步伐。

                    

二、行为习惯

1栖息地                      

非洲象栖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如稀树草原、山地、森林等。非洲草原象栖息在干燥森林中和稀树草原上,非洲森林象生活在中非的赤道森林。

                    2饮食                      

非洲象是植食性的,可以吃各种各样的植物。在树木稀少的地区,主要的食物是草,但在有树木的地区,以吃树枝树叶为主。

大象采食时,会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或缠绕拉断树木的枝叶,然后送入口中。遇到较小的果实等则用鼻端的指状突起捏起送进嘴里。对于散落在地面的碎草、树叶等,先用前足将其聚拢成堆,然后一并卷起送入口中。

大象饮水时,先将水吸入鼻中,然后再喷到嘴里喝下,不能直接用鼻子喝水。鼻子每次可吸水7.6升左右。

大象的消化效率较低,只能消化吸收食物中的40%,其余的60%在大象的胃肠中转一圈就排出了。为了支持巨大的体重,大象每天必须进食大量的食物——大约等于其体重5%的植物,喝大约-升的水。

                    3洗浴                      

野生成年的大象很少躺在水中沐浴,它们常用鼻子吸水喷淋到身体各处清洁身体或给身体降温。而幼象则会在成年象的护卫下尽情地在水中翻滚、嬉戏和玩耍。

大象也会用鼻子卷起地上的浮土,抛撒到身上。覆盖在身上的尘土能防止蚊虫叮咬和烈日灼伤皮肤。

大象也常把泥浆喷洒到身上,泥浆能起到和水一样的降温作用,而且泥浆渗入粗糙皮肤上的皱褶,能包裹住里面的寄生虫。泥巴干了之后被抖落下来,就能把寄生虫一同清理掉。

非洲象的背上还时常栖息着一些喜欢食虫的小鸟,专门为其捉拿寄生虫。

                    

三、社会结构

                      

非洲象是群居的,由约10只左右相互关联的成年雌象和她们的后代组成关系紧密的家族群体,家长通常是年龄最老的和体型最大的雌象。家长控制着整个家族群活动的步调。年轻的雄象进入青春期时,便被逐出它出生的群体,开始独自旅行或与其它雄象组成单身汉群。年轻的雌象则继续留在群体中。成年雄象需要通过竞争才可获得与雌象的交配权。获得交配权的雄象也只有在繁殖期时才加入到由雌象和幼象组成的群体中,其它时间则尾随在象群后,或独自旅行,或与其它单身汉组成松散的象群。有时几个相关联的家族群可以组成更大的象群。

大象对同类一般较为友好,即使陌生的象见面也会友善地相互问候。不过在食物和水源匮乏时象群之间也会互相示威驱赶,发情期的雄象会互相排斥。

                    

四、交流方式

                      

大象能发出多种多样的声音,其中包括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次声波穿透力很强,可以传播20km以外。这些声音能表达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个体之间会用低沉的吼叫声和尖锐的鸣叫声彼此打招呼。发情的雄象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次声,既可以威胁其它雄象又能向雌象求爱,如果象群中有发情的雌象,它也会发出类似的隆隆次声回应,并且音调更低沉,传播更远。如果有象群成员走失,它们会用短促而响亮的“嗷!”的声音进行联络。

大象互相握鼻,爱抚对方的身体,甚至将鼻子伸进对方嘴里,这些都是亲密友好的表示。

大象通过嗅闻粪便、尿液,以及身体表面腺体(皮脂腺、腹腺、肛门腺、包皮腺等)散发出来的气味,也能获得很多信息,包括个体识别以及同性或异性个体是否发情等。

大象张大耳朵,抬起头则是高度警戒的表现。繁殖期的雄象高昂起头,用象牙对着竞争对手是在进行示威。

                    

五、智力情感

                      

大象脑重约4-6kg,而且大脑及小脑都极度发达,所以大象不仅聪明而且有极强的记忆力,情感也极为丰富。

大象会照顾生病或受伤的同伴,同伴取食有困难时还会用鼻子卷起食物喂到它的嘴里。如果有同伴去世,其它大象会十分哀伤,在旁边久久守护它的尸体,为它哀悼,甚至几天不愿离去。

研究表明,印度象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而不会把它当成其它同类,只有极少数动物能做到这一点。

                    

六、生长繁殖

                      

非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季节,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那些狂躁的年长的雄象,控制着象群的繁殖。

非洲象的怀孕期长达22个月,是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每胎产1仔,在正常情况下,雌象产仔后两年又会春情发动。在两次怀孕期间,雌象仍继续给幼象哺乳,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4年。

刚出生的幼象身上长毛,体重约千克左右,出生几个小时后方能站起。此时的幼象鼻子短,仅25-35厘米,没有长象牙,身高76-91厘米。吃奶时将鼻子向上扬起,直接用嘴吮吸母象的乳头,但常常找不准乳头,需要母亲耐心地引导。幼象每次吮吸约1千克左右的象奶。大约两天后幼象才能随象群到处活动。幼象的哺乳期长达3年,并需要继续依赖母象,在母象身边生活8-10年时间。

雌象大约在10-12岁成熟,生殖能力可以维持到55-60岁。雄象则要晚两年在12-14岁性成熟,而且通常要等到25岁以后,才能变成经验丰富的成熟的大象,竞争上岗,生殖能力可持续到终身,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是在30-45岁之间。

非洲象的寿命约为60-70年。

大象一生都在不断地增高长大。体重和牙齿是大象成长的标志。幼仔没有长象牙,2岁以后逐渐开始长象牙,两个巨大的门齿随着身体的成长越长越长。象牙也会由于使用过度而磨损,甚至断裂,而一旦门齿断裂就会成为残废。

目前,许多象群生活环境恶劣,加上过分挤迫,食物和隐蔽地方不足,大象的发育成熟期往往延迟。有些地区,雌象到18岁才可生育,而两胎相隔时间也不是4年而是至少8年。按雌象生育年龄可延至60岁算,每只雌象一生可以产4-5胎。

                    

七、非洲象的亲属

                      

在动物分类学上,非洲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象科。象科下面有猛犸象属、非洲象属、亚洲象属等,但猛犸象等都已经灭绝了,象科现在仅存2属2种,非洲象属(Loxodonta)和亚洲象属(Elephas),非洲象和亚洲象。目前非洲象就只有亚洲象这一门亲戚了。

                    

八、非洲象与亚洲象的区别

                                          

九、象的起源与进化

                      

象类的直接祖先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不论是化石记录还是最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都表明,非洲象和亚洲象(长鼻目)与一些看起来差距很大的动物——蹄兔(蹄兔目)和儒艮(海牛目)的关系很近,曾经共有祖先,象和这两类动物被认为是从与有蹄类有关的一类动物进化而来。

始祖象:发现于埃及的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地层,在曙象和磷灰象被发现命名之前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长鼻类,但它不是长鼻目的直系祖先,没有留下任何后代。大小像猪,趾端有扁平的蹄。没有长鼻子,也没有长长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颌的第2对门齿也稍大些。

恐象:长鼻目进化的旁支,上颌没有长长的象牙,而是在下颌骨有一对从下颌前端向下弯曲的长牙。它们在旧大陆从中新世早期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早期。

古乳齿象:进化出现代象类的早期类型,出现在早渐新世。身体比始祖象大了一倍,已经有了一条长长的鼻子;上下颌的前部比始祖象更突出,上颌前端第二门齿向前、向下伸出形成大象牙,下颌前端也有两个水平伸出的大象牙。

剑齿象:在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时生活在非洲东部和亚洲的东部及南部。象牙长达3米,长直而粗壮。四肢长而粗壮。在中国甘肃发现的黄河剑齿象,俗称“黄河象”或“黄河古象”,就属于剑齿象的类型。最近研究表明剑齿象科和象科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剑棱齿象:发现于非洲中新世晚期的地层,是象科中最原始的同类,臼齿的高度比宽度小,不仅上颌有非常发达的壁纸的獠牙,下颌也有长长的獠牙。

猛犸象:真象类中另一类神奇的种类,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北半球。身披长毛、体型高大,适应寒冷气候,背部的毛最长可达50厘米,长毛下面还有一层绒毛,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头部有高耸的大“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是对寒冷地区的适应。据推测分析,猛犸象是由于人类的捕杀以及末次冰期的结束,使得种群因生存环境的恶化最后在距今1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的。

现生象——亚洲象和非洲象:地球上仅存的长鼻目动物。

                    

十、非洲象与环境的关系

                      

非洲象进食植物,影响了栖息地的环境结构。比如大象通过森林时,吃树皮、树叶、青草等不同的植物,用象鼻攀折树枝、把树连根拔起,还把另一些树的树皮剥光,让树木枯萎。大象就这样把森林变成开阔林地,使辽源野火容易发生,于是把那个地带变成无树平原。

大象的所作所为并非完全是破坏,在若干方面,大象也使那个地方富足,使其它物种得以生存。大象遗留一些倒下的树木和折断的树枝,让吃这些的动物得到额外的食物。大象将茂密的森林打开缺口,让阳光照射进来,使不同种植物生长起来,这些推动当地动物群落的丰富和多样性。有许多植物的种子要经过非洲象的消化道后才能够发芽。在旱季,非洲的许多动物依赖非洲象挖出的水洞饮水。

大象在蹂躏林区后便迁移,让植物有机会复原。

非洲象的这种对其它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意味着它们是对其生活的生态系统能否长期幸存,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关键物种。

                    

十一、非洲象的昨天、今天、明天

                      

非洲象过去广泛分布在整个非洲,今天它们仅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一小片地区,并且从撒哈拉沙漠上消失。过去象牙狩猎者为了获得象牙,残忍地猎杀它们,非洲象的数量迅速减少,非洲象的命运岌岌可危。自从年,国际上颁布禁止象牙贸易的法令,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非洲象,非洲象的数量才可以保持稳定并有所回升。然而,非洲象的大部分栖息地还是变成了农场、田园、沙化地。不仅如此,数量远少于非洲草原象亚种的非洲森林象亚种,处于伐木业和食肉狩猎的双重威胁下。今天的非洲象大部分被置于保护区内,也只有在保护区内的非洲象才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些在保护区以外的非洲象仍然面临着被猎杀的危险。

非洲象的明天会怎样?

                    

十二、“大象墓地”是真的吗?

                      

传言“大象墓地”:当大象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时,在本能的指引下脱离群体,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孤独地等待死亡降临。这个地点神圣又隐秘,大象自己能找到而人类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就是大象墓地,墓地里埋藏了千百年来的大象骸骨。这些是真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fmoc.com/wazz/115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