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自徐文兵、梁东对话《黄帝内经·四气调神》
春、夏、秋、冬四季正常交替,如果你做一些违背天道的事儿,就容易伤害到自己的脏腑,容易出现一些疾和病。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在春天如果你杀气腾腾的,那就是逆春气的表现。春天,阳气回升,天气渐暖,地气上升的时候,整个人的阳气是蒸腾的。如果你全身怕冷、变凉了,那就要注意了。
为什么要春捂?为什么种子种在地里要覆盖地膜?这其实是在给那些在春天发芽的蔬菜、植物穿一件“保暖内衣”,以防来个倒春寒,刚发芽的植物、蔬菜一下全冻死了。
在春天,我们要鼓励生、鼓励长,要温暖、不要着凉。春主生发,要吃有助于生发的食物,吃辛辣或是辛凉、发散的食物,不要吃酸的,也不要喝原本要在秋天喝的果汁。《黄帝内经》说春天要“广步于庭”,而不是到雪地里去撒野,那么做就叫“逆春气”,结果就压抑了肝胆的生发之气——所谓“少阳”,就是少阳胆经。
中医认为,肝和胆互为表里,一个在里面藏着,另一个在外面代言。谁出头露面呢?大家见到的是胆,其实它的背后是肝。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胆储存的是胆汁,胆汁哪儿来的?肝分泌的。
为什么说胆在外面?从嘴里伸进去一个钩子,能够捅到胆。十二指肠有个分泌胆汁的出口,出口处有块肌肉叫“奥狄氏括约肌”,它收紧的时候,胆汁在里面藏着;当你一吃肉或吃点油腻的东西时,它马上就开始分泌里面储存的胆汁,去帮助你消化这些肉。
胆如果亢奋,就会不停地分泌胆汁,最后把你的肠胃都给消化掉。很多人都得过一种病,叫“胆汁返流”。胆的开口本来是向着十二指肠的,然后到小肠。而小肠是一个化食物的地方,我们吃进去的肉就是在这里给化掉的。
胃是由平滑肌构成的,如果分泌的胆汁返流到胃,结果就把胃壁给腐蚀了,慢慢地我们就会得糜烂性胃炎,或者是胃溃疡,甚至会出现化脓的现象。表现在外就是每天早晨起来觉得口苦。这个苦味儿是自己的胆汁返流上来造成的,还有人会呕吐,吐得胆汁都出来了。这些人不是“逆春气”,而是宣发得有点儿过度了。
但如果你“逆春气”的话,就活活把少阳给压抑住了。胆气不生的人是极度压抑的人,小荷本来才露尖尖角,结果一下就被人“咔嚓”掉,生发不出来了。接下去就“肝气内变”了。
为什么会“肝气内变”呢?这就是我们说的“表里”的问题。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过程。人要得病的话,比如说肝胆病,他是先得胆病,也就是露在外面的器官会得病,等它病得不行了,就会伤及到里面;先有腑病,后有脏病,是这么一个过程。
另外,胆气被压抑后,胆汁分泌不畅,人就会得胆结石。因为胆里面本来是储存着胆汁的,但当胆汁需要被排到消化道消化食物的时候,人突然用意识或是强大的压力,如生气,把它给控制住了,不让它排出去,胆汁憋在胆里面不能出来,长期在那儿沉淀,就形成了结石。先表现为胆结石,积累多了以后,胆管内就出现了结石,甚至肝管内也会出现。
我们常说“恨由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人在发怒的时候,肝突然开始高强度地工作,并释放血糖。当肝开始工作的时候,胆汁分泌也开始旺盛起来,这时候会发现人在发怒的时候,胆子变大了。有一些无良的人为了取熊胆汁,就把熊关到笼子里,给它做“胆管引流”的手术,接根管子到它的胆里面,然后在管子的另一端挂个瓶。当熊分泌胆汁的时候,胆汁就顺着管儿流到了瓶里。在取胆汁之前,他们要先去激怒熊,熊一生气,肝就分泌胆汁。
所以你一生气,肝就会分泌胆汁,但如果你忍着气不发出来,胆汁就憋在胆里面不能出来。患有胆结石的人,都是隐忍不发的人,是好人,他不愿意伤害别人,最后就伤到了自己。除了得胆结石、胆囊息肉,有些人甚至还会得胆萎缩,这是阴性的极端。
萎缩是被压抑了,相反的也就是宣发过度的结果,是得胆囊炎。胆突然被感染了,接着就会出现高热、呕吐、黄疸等现象,这是另一个极端,是阳性的极端。
肝胆是如何相照的呢?肝把分泌的胆汁排到胆里,同样会把一些毒素排到胆里。如果胆在,肝里面的垃圾、病毒就有一个排泄渠道,有个出口,这样就能保证肝的健康。
肝和胆谁更重要?切了胆,只要肝还在,人就还能活。肝没了,人基本上就不能存活了。但有胆在,肝幸存的几率会更大,所以说它们俩是互相照应的,而且胆能起到保护肝的作用。
在古代没有冰箱,屠户卖猪肝怎么卖?他在没有人买的时候,就在猪肝上带着苦胆,等买家说了“我要这块儿肝”后,屠户才把胆切了给你称猪肝。这时候你拿着猪肝回家炖汤,或者是溜肝尖儿,很新鲜。但是如果你早早地把胆给切掉,那猪肝就少了保鲜措施。
所以有充盈着胆汁的胆在,它就对肝起到了保护作用。中医发现用人或者动物的胆汁,来治疗一些严重的肝坏死就有效果,这其实是对肝起到一个解毒和脱毒的作用。所以,我建议大家轻易不要做胆切除手术。我不反对现代科学,如果你感染了急性胆囊炎,就容易昏迷、发高烧,甚至会引发腹膜炎,到这个时候,你再不切,那就要命了,“两害相权取其轻”。但一般来讲,如果你能把胆保住,能不切还是不要切的好。切了以后,容易得肝管内结石,又容易伤肝,所以我们轻易不要伤自己的胆。
胆切除以后,人还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一次不能吃很多肉了。在平时,胆储存,的胆汁量足够消化掉我们突然吃一顿烤肉、一顿大餐的量,但没有了胆就没有了缓冲,这时候你再突然吃一顿大餐,就会吃得自己上吐下泻,只能缓慢地少食多餐。
那平常我们怎么去保护自己的胆呢?不要逆春气,不要压抑自己的胆气。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提出过一招三式,敲胆经。
人有十二条经,为什么就独独要敲胆经呢?人体有十二脏腑,《黄帝内经》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敲敲胆经,护理好我们的胆。另外就是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保持气脉常通。那些克己复礼、严于律己的人,把很多不好的情绪、情感深深埋在心里,形成了一个个结,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个个隐患,最后爆发出一场大病。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人活这一辈子,长短和质量真的取决于春天。胆的功能衰弱以后,就好像门轴儿坏了,该关门的时候关不严;该敞开门的时候又打不开,收放都不自如。
另外,春天本来是生发的季节,结果有些人生发过头了,把自己那点儿底子全都给掏空了。比如有些人整天透支自己的胆汁,有点儿就用,这些人都嗜食辛辣、肥腻食物,吃饭的时候离不了辣的、离不开肉。一吃辛辣的食物,肝胆之气就被鼓舞出来了,胆就开始充分地工作,然后排胆汁,吃进去的肉又需要分泌胆汁把肉消化掉。再加上现在的人经常熬夜,体内阳气过多、阴气过少,过度消耗了自己的肝胆,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症状。
这些人会慢慢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开始觉得眼睛干,慢慢地鼻子也干,嘴也干了,最后还会出现胆结石,就是胆里面出现了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肝胆出现萎缩。这些人需要滋阴,最好不要再吃辛辣发散的食物,每天早点儿睡觉。养胆的时间正好是子时,也就是夜里十一点到一点,记住,是当地时间。睡觉是最养肝的。
这样的人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反而要吃酸一点的东西,该吃“望梅止渴”的那个梅。中医里有个方子叫“乌梅丸”,是很有名的救命药,也是中医救急症的一个方药。喝酒的时候为什么要加点儿话梅?其实这是用青梅的酸来收敛、平衡一下酒的辛散之性。平时吃辛散的食物太过,吃肉太多了,把自己体内的阴精消耗得过头的人,就应该适时地喝一点儿乌梅汤。
怎样才是养生之道呢?敬请继续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鐥呮渶濂界殑鍖婚櫌鍖椾含鍝噷娌荤枟鐧界櫆椋庢墜鏈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