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扫落叶,枝头犹立苍耳子。
说到苍耳子的药用。有《中药学》老师在授课时,为了方便同学们对中药进行归类记忆,总结出治疗鼻渊的四大要药,它们是——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
联系到中医耳鼻喉科临床,更不能不提及治疗鼻渊的一首名方“苍耳子散”。苍耳子散最是鼻科临床常用方,它出自南宋医家严用和(-年)所撰《严氏济生方》卷五。是书著成于南宋宝佑元年(年),由此说来,苍耳子散已有余年的应用历史了。
苍耳子散又名苍耳散,在《重辑严氏济生方》中是如此记述的:
“苍耳散(《续方》):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辛夷仁半两,苍耳子(炒)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上并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
苍耳子散功效疏风止痛,通利鼻窍。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鼻流浊涕不止。后世在临床上对于急性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病,辨证属风邪所致者,均可本方加减治疗。
有的同学很聪明,对苍耳子散的组成不是机械记忆,而是采用了这样的联系记忆方法:治疗鼻渊的四大要药,去掉最热的一味即细辛,加辛凉解表药中表散力最强的一味即薄荷。当然,有的同学背背方歌顺口溜,也将此方很快记牢了。苍耳子方歌:
苍耳子散辛夷花,薄荷白芷四药抓,疏风祛邪通肺窍,鼻塞涕浊效堪夸。
学问不可浅尝辄止。据应用此方经验丰富者介绍,严格来说,苍耳子散是由六味药组成,而不是四味药。在苍耳子散的组成中,有四味药性辛温——苍耳子、辛夷、白芷、葱白,另有两味药性凉——薄荷、茶清,但所用剂量在方中比例较小。通常会认为本方所治证当为风寒证,或以风寒证为主,但从清代医家汪昂《医方集解》中读到,苍耳子散既不列在“发表之剂”中,也不列在“祛风之剂”中,而是列在在“泻火之剂”中。
汪昂在“泻火之剂”开篇对“火”有一段概括性论述:“火者,气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脏六腑,各得其平,则荣卫冲和,经脉调畅,何火之有?一失其常度,则冲射搏击而为火矣。故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也……诸病之中,火病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有以泻为泻者,大黄、芒硝、(黄)芩、(黄)连、(山)栀、(黄)柏之类是也;有以散为泻者,羌(活)、防(风)、柴(胡)、葛(根)升阳散火之类是也;有以滋为泻者,地黄、天冬、玄参、知母之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有以补为泻者,(人)参、(黄)芪、甘草,泻火之圣药是也。”很明显,汪昂这种对火的认识,是对金元医学的传承。如果把苍耳子散归类,应当归入“以散为泻者”之中。如此解读苍耳子散为“泻火之剂”,于理可通。
汪昂对苍耳子散的方解,可以详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
从清升浊降给以解释,苍耳子散具有很好的升清阳、通清窍、散风邪之功。
近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将苍耳子散归于“宣通剂”中,可资互参:“查此方清轻上达,芳香透利。义取冲动,故用辛夷为独多;不求外发,故用薄荷为独少;用薄荷以佐苍耳,上达之力更优;用白芷以佐辛夷,透利之功更大。……此方既能通肺气,又可达巅顶,此方则清轻而兼辛通矣。”
成方多多,汗牛充栋,临证选择,自宜细细斟酌比较。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谈到苍耳子散时指出:“然此方总嫌其升散之药多,苦降之药少,不如用藿香叶净末,猪胆汁泛丸服之愈为妙也。”
藿香伍胆汁为丸,是治疗鼻渊又一首名方——藿胆丸。藿胆丸在清代《医宗金鉴》中名“奇授藿香丸”,组方为“藿香连枝叶八两。研细末,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服法为“每服五钱,食后苍耳子汤下,或黄酒送下。”主治鼻渊:“此证内因胆经之热,移于脑髓,外因风寒凝郁火邪而成。鼻窍中时流黄色浊涕,宜奇授藿香丸服之。”
医院高建忠应用苍耳子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他介绍,现代临床在治疗鼻渊时,每可取用苍耳子散合以藿胆丸加减。因苍耳子有毒性,个别患者服用苍耳子散后有胃脘不适甚至呕吐现象,将苍耳子易以藿香则能够消除此不良反应。此苍耳子与藿香之代用,也是宝贵经验之谈。
文章|丁兆平
图片|网络
技术|车新振
主编|刘明、周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