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好奇,身体无缘无故为什么会长结石,这些石头到底是哪里来的?我们采访了专业医生才得知,原来结石大多是饮食不当,一点点“吃”出来的,什么食物能有如此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食物能吃出结石。
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里大部分的成分都是水分,大约能占到70%左右。而我们身体的代谢、排毒大多都是需要水分参与的,所以说水分对于身体健康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喝水太少,那么无疑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肾脏负担。当你喝水很少时,尿液也在不断浓缩,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肾结石的发生。很多人都是等到口渴了,才会去喝水。事实上,当我们感觉口渴的时候,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有时候繁忙的工作、紧张的游戏、激动的谈话,都可能让我们暂时忽略口渴的感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至少要喝~ml水。ml的水杯,8杯就是ml,这么看来是对的。而且少量多次的分散喝水,要比一次喝一整瓶ml的水,更健康。如果有腹泻、发烧、大量出汗等情况,还应根据情况严重程度,额外增加饮水量。
炎热的夏天里,要是能来上一瓶冰镇的碳酸饮料,咕嘟咕嘟一口气喝下,全身的热气仿佛都被带走,整个人瞬间都变得清爽了。的确,喝可乐雪碧这些碳酸饮料可以给人带来很强的快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长期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糖分,会阻碍体内钙的吸收并促进它的流失,如果人体的钙排泄增加,尿液中的钙就会与草酸形成沉淀物,导致结石的发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更应该少喝碳酸饮料。同时,由于碳酸饮料中含有较高的磷,长期过量饮用会导致人体内钙和磷的比例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对老年人来说,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对孩子来讲,会造成发育迟缓,影响身体健康成长。
我们都知道,盐分摄入过多也会增加血液中钙的流失,当尿液中的钙排出量增加时,就会与草酸形成沉淀物,其原理和碳酸饮料的很相似,所以平时要尽量减少钠盐的摄入量。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这里不光指的是食盐,还有含盐量高的腌咸菜、酱油、蚝油等调味品。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高钠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病的风险。此外,高钠饮食对中风、心室肥大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与肾结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人类生理需求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小于0.25g,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食盐适宜摄入量为5g/d,而世界大多数国家食盐平均摄入量达9~12g/d,许多亚洲国家甚至超过12g/d,我国北方人群的食盐摄入量甚至达到12~18g/d,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