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吸铁石,无论你多强大,只要你离我近,就会被磁化
放射技师考试资料独家整理历年真题、考点分析、名师讲解、影像资讯。
执业技师资格考试在路上,放射技师之路,你我同行。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9分钟)
导语:
由于今年的特殊性,再加上我们去年发的已经囊括考试所有考点,今年将不再有新版块。当然大家已经习惯我带着学习,所以我决定继续带大家学习一遍。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在的基础上优化。
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下)
六、腹部和盆腔
(一)肝胆脾MRI扫描技术
适应于:①肝、胆、脾的肿瘤性病变,如肝癌、肝转移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等;②对于肝内弥漫性病变,同样有诊断意义,如肝硬化、脂肪肝等;③对胆道肿瘤所引起的胆道梗阻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它可以确定胆道梗阻的部位及肿瘤对周围脏器的侵犯,可以清楚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对于区分肿大淋巴结和正常血管非常有用;④对于脾脏肿瘤、囊肿及先天发育异常等有一定诊断价值。
线圈采用相控阵体部线圈或体线圈。
将相控阵线圈后片线圈置于检查床上,受检者仰卧,头先进或脚先进。腰背部躺于后片线圈上。将呼吸门控感应器绑于或用腹带加压于受检者腹部或胸部随呼吸动作起伏最明显的部位。前片线圈覆盖于上中腹部,前、后片线圈对齐,长轴与人体及检查床长轴一致,并适度绑紧,线圈中心对受检者剑突下3~5cm,并设为定位线中心。
序列为T2WI-FS-呼吸门控采集、T2WI-单激发闭气采集、T1WI-梯度回波闭气采集、T1WI-梯度回波-双相位采集即T1WI-Dual(in-phaseandout-phase)序列,增强动态二维或三维T1WI-梯度回波序列。
1)三平面横、冠、矢状位定位像成像。
2)在冠状位及矢状位定位像上设置横断面成像层面,使层面与腹部纵轴垂直,层数范围覆盖全肝、胆、脾及兴趣区,在横断位定位像上调整视野大小及位置。序列T2WI-脂肪抑制呼吸门控采集、T2WI-单次激发闭气采集,及T1WI-梯度回波闭气采集。脂肪肝可根据需要增加T1WI-Dual序列成像,获得两组图像,out-phase组为脂肪抑制像。
3)在横断面像上设置冠状面成像,使层面与腹部左右轴平行,在冠、矢状定位像上调整视野大小和位置。
4)可视需要作矢状面成像。
增强扫描常用于MR平扫检查不能定性者、鉴别诊断及受检者对碘剂过敏而不能行CT增强检查者。
腹部增强扫描一般采用动态增强扫描,顺磁性对比剂如Gd-DTPA等,剂量为0.1~0.2mmol/kg。手推或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速度2~3ml/s,注射后开始动态扫描,单次扫描时间14~20秒,一般连续扫描3~4次,中间间隔5~8秒,供受检者换气。视病变需要,亦可延迟扫描。此检查可动态观察病变强化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成像序列可选二维或三维梯度回波脂肪抑制序列,如2D-T1WI-FLASH、3D-T1WI-LAVA及3D-T1WI-VIBE。
注射对比剂到开始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Td应掌握好,可按公式Td=Tp-Ti/2-Ta/2计算。例如,对比剂总量18ml,注射速度3ml/s,注射时间Ti为18/3=6秒。单次扫描时间Ta为16秒,对比剂到达肝脏的峰值时间Tp为25秒,则:
Td=Tp-Ti/2-Ta/2=25-6/2-16/2=14秒
Td应包含受检者吸气-呼气-闭气所需的时间,5~8秒。因此,此例,注射对比剂7~10秒即应嘱受检者吸气-呼气-闭气,然后开始第一期扫描。每期扫描间隔5~8秒供受检者换气。
层厚5~8mm,层间隔为层厚的10%~20%,3D扫描层厚1~3mm。FOV~(矩形),矩阵(~)×(~)。相位编码横断面取前后方向,冠状面取左右方向。预饱和带可视需要在横断面成像时设置于扫描层面范围的上、下方,以饱和血管流动伪影。
常规平扫及2D增强无需特殊处理。3D-LAVA及3D-VIBE动态增强序列可作时间-信号强度变化分析,并可进行分期MPR、MIP重建,了解和观察血管、病灶的灌注情况。
(二)胰腺、胃肠和腹膜后MRI扫描技术
适应于碘剂过敏不宜作CT增强扫描者、胰腺及胃肠肿瘤、腹膜后病变,如腹膜后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病变等。
同肝、胆、脾MRI。
同肝、胆、脾MRI。
基本同肝、胆、脾MRI。横断面成像层面中心稍下移,以胰腺水平为中心或以胃肠、腹膜后兴趣区为中心,作覆盖兴趣区范围的扫描。
同肝、胆、脾MRI。
与肝、胆、脾MRI基本相同。胰腺MRI应薄层无间隔扫描。脂肪抑制序列消除腹腔脂肪信号影像,突出显示胰腺。
胃肠MRI因胃肠蠕动而明显受到影响,其诊断价值有限,但对组织较固定的直肠很有诊断价值,可以多方位观察直肠病变。常规作横轴位T1WI和T2WI、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扫描。矢状位有助于判断直肠前壁肿瘤或后壁肿瘤对邻近结构的侵犯。
腹膜后由于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脂肪组织较多,在常规T1WI和T2WI上脂肪的高信号往往影响对腹膜后病变的观察,因此,应加脂肪抑制技术,以消除脂肪高信号的影响。
同肝、胆、脾MRI。
(三)肾脏及肾上腺MRI扫描技术
适应于:①肾脏占位性病变;②CT等检查不能确诊者、不适宜CT检查,如孕妇、儿童以及碘剂过敏不能CT增强检查者;③全面评价先天性畸形;④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效果的评价;⑤肾功能的评价;⑥肾上腺各种良恶性病变等。
同肝、胆、脾MRI。
同肝、胆、脾MRI。
与肝、胆、胰MRI相似。成像序列选择与胰腺MRI相似,重点以T1WI-梯度回波-脂肪抑制序列突出显示肾及肾上腺的形态学;以重T2WI-FS序列显示肾病变;以多激发或单激发-T2WI或快速T2WI-FLAIR序列显示肾上腺病变。
常规扫描序列为:冠状面行多层薄层屏气-T2WI及2D-FLASH多层薄层屏气-脂肪抑制-T1WI序列成像,横断面行2D-FLASH多层薄层屏气-脂肪抑制-T1WI、单激发-多层薄层屏气-T2WI(如TrueFISP)及快速自旋回波-脂肪抑制-闭气-重T2WI序列成像。肾上腺MRI常作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肾脏增强扫描亦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技术要点同肝脏MRI。
层厚4~6mm,层间隔为层厚的10%~20%,FOV~(矩形),矩阵(~)×(~)。相位编码横断面取前后方向,冠状面取左右方向。预饱和带可视需要在横断面成像时设置于扫描层面范围的上、下方,以饱和血管流动伪影。
同肝脏MRI。照片时应放大排版,以便更好地观察肾上腺。
(四)生殖系统及盆腔MRI技术
适应于:①妇科疾病:如宫颈的良、恶性疾病及宫颈癌的分期,子宫体的良、恶性肿瘤,尤其是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卵巢的各类型囊肿、各种良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②男性生殖器炎症、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③男女生殖系统先天异常等的诊断。
有金属避孕环者,须取出后再行MR检查。膀胱中度充盈。
相控阵线圈、局部表面线圈、体线圈。
仰卧,脚先进。线圈后、前片分别放于盆腔后、前方,并适度绑紧。定位线对线圈中心及盆腔中心(耻骨联合上方3~5cm)。
常规扫描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T2WI、T2WI-脂肪抑制、T1WI等。横断面行快速自旋回波-T2WI、T2WI-抑脂及T1WI成像,矢状面行快速自旋回波-T2WI-抑脂及T1WI成像,冠状面行T2WI或T1WI成像。
层厚5~8mm,层间隔为层厚的10%~20%,FOV~(矩形)。矩阵(~)×(~)。脂肪抑制。
盆腔受呼吸运动较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高分辨、多次激励扫描,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呼吸运动较严重的受检者,可使用屏气扫描或呼吸门控采集。
膀胱扫描采用梯度回波-脂肪抑制T1WI序列,可使膀胱壁微小病变显示更好;观察卵巢病变在T2WI横断面或冠状面较佳。
宫颈及前列腺病变配合使用腔内线圈,成像效果更优。增强扫描可进行3D-LAVA或3D-THRIVE序列动态多期扫描。
平扫无需特殊处理。3D-LAVA或3D-VIBE序列动态多期扫描可作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期血管灌注分析。
(五)MR胰胆管造影(MRCP)扫描技术
适应于:①胆道系统病变,如肿瘤、结石、炎症等;②肝癌、胰腺癌等占位性病变与胆道系统的关系;③上消化道手术改建者。
受检者空腹8小时,检查前三天素食;检查前20分钟,口服葡萄糖酸铁ml(葡萄糖酸铁5支×l0ml/支+ml葡萄糖=ml)或ml硫酸钡糊50%(V/W),其目的是作为胃肠道阴性对比剂,使T2信号减弱,抑制胃肠道内液体信号,突出胆胰管信号,达到良好的胆胰管造影效果。
同肝、胆、脾MRI。
同肝、胆、脾MRI。
MRCP—般需在肝胆常规MRI平扫的基础上进行。序列有单激发厚层块快速自旋回波T2WI闭气采集序列、多激发或单激发多层薄层2D/3D-快速自旋回波重T2WI-呼吸门控采集序列。
1.单激发厚层块快速自旋回波T2WI闭气采集序列:在T2WI横断面显示胆总管断面的层面上设置绕胆总管长轴(或人体长轴)的辐射状层面,每层旋转角度相等。在°半圆中平分层数,例如15层,则每层之间的角度平均分配为12°角。中心轴置于胆总管断面上。在冠、矢状定位像上调整视野上下、前后位置。每扫描一次(仅几秒),即获得相应方位的三维胆系造影像。
2.多激发或单激发多层薄层2D/3D-快速自旋回波重T2WI-呼吸门控采集序列:在T2WI横断面显示肝内左右胆管的层面,设置平行于腹部左右轴或与肝内左右肝管走向平行的斜冠状位成像,层数或3D块厚以覆盖胆囊、主要胆管为准。
MRCP序列参数以长TR(0毫秒以上),长TE(~毫秒)为基础,以抑制背景组织信号,并获得重T2加权对比。脂肪抑制技术,抑制脂肪高信号。FOVmm,矩阵(~)×(~)。单激发-单3D块序列为闭气扫描,扫描时间可短至1秒,3D块厚40~50mm,辐射状成像,1次激励。多激发或单激发多层2D/3D序列受检者可自由呼吸,由呼吸门控触发采集始于呼气期的某段时间内(由操作者设置呼吸触发百分比),以保持图像清晰无呼吸运动伪影,多层薄层成像,层厚1~3mm,l次或多次激励。
单激发-单3D块序列无需特殊后处理,每扫描一块(一次),即生成相应方向角度的胆道系统三维造影像,绕胆总管上下轴(人体长轴)旋转半周扫描,即获得不同角度观察的胆道系统三维造影像。
多激发或单激发-多层薄层扫描序列需将原始图像作MIP重建,获得胆道系统三维造影像。MIP重建时,可根据需要剪除与胆道重叠的背景结构,如胃肠、椎管、肾盂等,以充分显示胆系影像,提高图像的质量,并可作多角度旋转,多视角观察胰管、胆管树。
(六)MR尿路造影(MRU)扫描技术
凡是肾盂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的适应证均是MRU的适应证。
1)空腹8小时,膀胱中度留尿。
2)视需要选择检查前30分钟口服呋塞米4片(10mg/片),增加泌尿系水潴流量或扫描前肌注10mg山莨菪碱,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对尿路影像的影响。
3)训练受检者吸气-呼气后闭气。
同MRCP。
仰卧,脚先进。呼吸门控放置同MRCP。相控阵线圈后、前片分别置于腹部后方及前方,并适度绑紧。线圈上缘平剑突、下缘包含耻骨联合。定位线对线圈中心。
MRU—般需在尿路常规MRI平扫的基础上进行。尿路常规MRI:与肾MRI相同。横断面增加扫描范围,上至肾上极,下至膀胱。
1.单次激发厚层块快速自旋回波T2WI闭气采集序列:在T2WI横断面显示肾盂、输尿管断面的层面上设置绕输尿管长轴的辐射状层面扫描,每层旋转角度相等。在°半圆中平分角度作12~18层扫描,左、右侧各一组。在冠、矢状定位像上调整视野上下、前后大小及位置。每扫描一次(仅几秒),即获得相应方位的三维尿路造影像。
2.多激发或单激发-多层薄层2D/3D-快速自旋回波重T2WI-呼吸门控采集序列:在T2WI横断面设置平行于腹部左右轴的冠状面成像,结合冠、矢状位像调整层数或3D块厚覆盖肾盂、肾盏。输尿管全程、膀胱前后缘。
与MRCP基本相同,FOV以覆盖尿路全程为准。
方法同MRCP。多激发或单激发-多层薄层重T2WI序列MIP重建时,左、右侧尿路可分开进行MIP重建,即分别以左、右侧输尿管长轴为旋转轴,进行多角度旋转,避开对侧信号重叠干扰,获取单侧尿路造影像。重建块厚度可以任意改变,可针对兴趣区选择适当厚度,提高局部兴趣区图像分辨率,降低背景噪声,有利于病变检出。MIP过程中,也可手动剪除背景组织信号,如胃肠道液体高信号以及椎管脑脊液信号,消除其对尿路的重叠的影响。多角度造影像也可用电影键播放。
(七)腹部MRA扫描技术
腹部MRA目前以3D-CE-MRA为首选方法,主要用于门脉系统、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肾动脉等血管系统的检查。
同心脏大血管MRA。
同肝、胆、脾MRI。
与心脏大血管CE-MRA相同。采用3D-CE-MRA技术的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如3D-FISP,采集成像一般取3~4次,也可根据病情而定,可分别得到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的血管像。具体方法为:
1.建立静脉通道,对比剂Gd-DTPA的剂量为0.2~0.4mmol/kg体重,手推对比剂,注射速率约3ml/s,注射完毕迅速以50ml生理盐水冲洗;亦可采用高压注射器。
2.团注试验剂量法确定腹主动脉、门静脉峰值通过时间,降主动脉内对比剂浓度通过的峰值时间为7~23秒,门静脉内对比剂浓度峰值出现时间为17~45秒,因此在注射对比剂5秒左右嘱受检者吸气-呼气后闭气开始第一次扫描,中间间隔5~8秒,供受检者换气后,再行下一次采集,直至完成4次采集,即可得到动脉期(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门静脉期及下腔静脉期的血管造影像。
CE-MRA不依赖于传统MRA的流动效应,其成像质量与对比剂的用量、注射速率、扫描时间的把握等因素有关。腹部CE-MRA和心脏大血管CE-MRA一样,开始扫描的时间计算也可按公式Td=Tp-Ti/2-Ta/2计算。采用高级软件——智能血管追踪造影序列,则系统自动探测血管对比剂浓度后自动启动造影扫描。
同心脏大血管CE-MRA。原始图像经MIP重建获得相应分期的血管造影像,多视角旋转观察、评价,亦可进行靶MIP,可明显增加血管与周围背景组织的对比,血管的相互重叠较少。
七、骨、关节及肌肉系统
(一)四肢关节及骨髂肌肉MRI技术
四肢各段及各关节、骨髂肌肉的MRI检查一般大同小异,基本原则为:
1.根据检查范围大小选用四肢专用线圈、关节正交线圈、柔线圈、体部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根据目的选择序列,一般的常用序列,骨骼及骨髓为自旋回波T2WI、T1WI、PDWI-fs或T2WI-fs,肌肉软组织为自旋回波T2WI、T2WI-fs、T1WI,软骨与肌腱韧带为自旋回波T2WI、T1WI、T2WI-fs及梯度回波序列,半月板为梯度回波序列,如DESS序列、3D-FISP-T2WI序列。
3.扫描范围及方位,长骨扫描需包含邻近一端关节,横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均扫描,以横轴面为主或以显示病灶较优的方位为主,在主方位上扫描2个以上不同序列。关节特别是小关节、关节软骨及肌腱韧带的扫描,应行薄层、高分辨率或3D特殊优势序列进行扫描,因此,扫描时间必须满足质量要求。
1.线圈:肩关节正交线圈/包绕式柔性线圈/体部矩形相控阵线圈/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或斜侧卧,头先进,被检侧手自然伸直放于身旁且掌心向上,被检侧肩部置于床中心,身体往对侧外移,对侧身体稍抬高30°~40°以避免磁孔壁受限。被检侧手臂加沙袋固定。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肩关节中心。支持自动校准中心扫描的MR机型,则身体纵轴不需偏离床中心外移,扫描定位像时直接设置被检侧肩关节偏离床中心的距离,设备可自动校准扫描中心。
3.平扫:
(1)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上垂直于关节盂,范围上包肩锁关节,下达关节盂下缘,或覆盖病变区域。
(2)斜冠状面:PD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垂直于关节盂或平行于冈上肌腱,范围前后缘包含肩关节或覆盖病变区域。
(3)斜矢状面:T2WI-fs。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平行于关节盂或垂直于冈上肌腱,范围内侧包括关节盂,外侧覆盖肱骨头外软组织或内外覆盖病变区域。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对比剂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3~4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3D梯度回波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3D梯度回波序列:TR7.3毫秒,TE2.6~12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在胸腔部加预饱和带等为辅助可选项。
6.技术要点:
(1)肩关节MRI为偏中心扫描,注意实际措施使肩关节在成像场中心才能获得最大信号。
(2)扫描范围覆盖肩关节及其附着软组织。
(3)扫描方位以斜冠状面为主。
(4)序列以PDWI-fs、T2WI-fs为主。
(5)清晰显示关节盂、肱骨头、肩锁关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结构。
1.线圏:包绕式柔线圈/体部矩形相控阵线圈/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四肢正交线圈(膝关节正交线圈等)。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被检侧手自然放于身旁且掌心向上,尽量置于床中心(身体可适当偏斜卧于检查床)。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上臂/前臂长轴中点,或病灶感兴趣区中心。
3.平扫:
(1)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上垂直于肱骨/尺骨长轴,范围包含病灶感兴趣区。
(2)冠状面:PD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或矢状面上平行于肱骨/尺骨长轴,范围包含肱骨/尺桡骨及前后软组织或病灶感兴趣区,应包括一个邻近关节。
(3)矢状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或冠状面上平行于肱骨/尺骨长轴,范围包含肱骨/尺桡骨及左右软组织或病灶感兴趣区。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冠状面或矢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层厚3~4mm,层间隔≈2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在长轴上下加预饱和带等为辅助可选项。
6.后处理:一般无需处理。
7.技术要点:
(1)偏中心扫描体位。
(2)FOV必须包含一端关节在内。
1.线圈:关节正交线圈/柔性线圈/体部或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同上臂MRI。如果肘关节伸直显著受限时,可采用俯卧位,肘关节90°曲向头侧扫描。线圈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肘关节中心。
3.平扫:
(1)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或冠状面上垂直于尺、桡骨长轴,范围上自肱骨干骺端,下达桡骨结节。
(2)斜冠状面:PD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平行于尺、桡骨长轴,或平行于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范围前缘达肱肌中份,后缘含肱三头肌腱。
(3)斜矢状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垂直于尺、桡骨长轴,或垂直于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范围内侧包括桡侧副韧带,外侧覆盖肱骨内上髁。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斜矢状面及斜冠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层厚3~4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2D: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3D梯度回波序列:TR7.3毫秒,TE2.6~12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在长轴上下加预饱和带等为辅助可选项。
1.线圏:腕/膝关节正交线圈、小环形线圈、柔性线圈,或头线圈/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四肢正交线圈,头线圈可取俯卧位,头先进,被测肢头上位伸直,掌心向下。其他线圈可取仰卧位,头先进,被检侧手自然放于身旁,掌心向上,身体外移使手腕部尽量置于床中心(与上臂/前臂相同)。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腕关节(桡骨茎突水平)/手中心。
3.平扫:
(1)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或冠状面上垂直于尺、桡骨长轴,范围腕关节(上至桡骨茎突,下达掌骨近端)/手。
(2)冠状面:PD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平行于尺、桡骨茎突的连线,范围覆盖腕关节(含腕管)/手。
(3)矢状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垂直于尺、桡骨茎突的连线,范围腕关节(内外含尺、桡骨茎突)/手。
(4)附加序列:可加扫T2*WI,PDWI,重点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由于无间隔薄层扫描,3D梯度回波序列在腕关节有突出的优点,有利于观察盂唇和关节软骨病变,特别是T2*权重的3D序列对三角纤维软骨盘病变的定性可能有较大帮助,但韧带的对比不如自旋回波序列;诊断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撕裂困难时,可进一步腕关节MRI造影,但效价比不明确;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或单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可俯卧位,双手头上位,用足够大的线圈,行双侧同层面对比检查。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3mm,层间隔0.3mm,FOV80~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mm,矩阵×。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在长轴上下加预饱和带等为辅助可选项。
6.后处理:
(1)2D序列:一般无需处理。
(2)3D序列:3D梯度回波序列为原始图像,作MPR重建获取矢状面及冠状面像。
7.技术要点:扫描方案以显示关节细微结构及病灶兴趣区为目的,设计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1.线圈:体部/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髂前上棘连线。
3.平扫
(1)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上平行于髂前上棘连线,范围上至髂嵴上缘,下达耻骨联合下缘。
(2)冠状面:PD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平行于髂前上棘连线,范围含髂骨翼前后缘,或病灶感兴趣区。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冠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层厚5~6mm,层间隔≈2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垂直于呼吸运动方向的预饱和带等技术。
1.线圈:体部/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尽量保持两侧髋关节对称。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耻骨联合上2cm。
3.平扫:
(1)横轴面:PD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范围上含髋臼,下达股骨大转子。
(2)冠状面:PDWI/T2WI-fs。扫描基线在横轴面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范围前至股骨头前缘,后到股骨大转子后缘。
(3)附加序列:矢状面:T2WI-fs、T1WI。常用于股骨头缺血坏死范围的定量测量上;加扫PDWI、T2*WI、3D梯度回波序列对髋臼唇及髋关节软骨病变的显示有一定优势;斜矢状面(平行于股骨颈)可观察髋臼唇的垂直断面;斜冠状面(垂直于前后唇连线)可较好显示上下髋白唇;对髋关节唇及关节软骨病变需要进一步诊断时,可行单侧髋关节MRI造影。
4.増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层厚4~5mm,层间隔≈2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等。
1.线圈:体部/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尽量保持两侧髂前上棘对称。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平扫:
(1)斜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矢状面像上垂直于骶骨长轴,范围含骶髂关节上下缘。
(2)斜冠状面:T2WI-fs、T1WI、3D-梯度回波-抑脂序列。扫描基线在横轴面像上平行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矢状面像上平行于骶骨长轴,范围含骶髂关节前后缘。
(3)附加序列:可加扫PDWI、T2*WI观察骶髂关节面的病变;3D梯度回波序列(3D-T1-水激励序列、MERGE序列等)对显示骶髂关节面、滑膜等细节较有意义。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冠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层厚4~5mm,层间隔≈2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等。
1.线圏:柔性线圈/体部或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四肢正交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置于胸前,但不要交叉,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被测者下肢平放,被测下肢尽量置于床中心。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大腿/小腿长轴中点,或病灶感兴趣区中心。
3.平扫:
(1)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或矢状面上垂直于股骨/胫腓骨长轴,范围包含病灶感兴趣区。
(2)冠状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或矢状面上平行于股骨/胫腓骨长轴,范围包含股骨/胫腓骨前后软组织或病灶感兴趣区,应包括一个邻近关节。
(3)矢状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或冠状面上平行于股骨/胫腓骨长轴,范围包含股骨/胫腓骨左右软组织或病灶感兴趣区。
(4)附加序列:PDWI可以替代T2WI,也可加扫T2*WI等序列,观察韧带损伤。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冠状面或矢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层厚5~6mm,层间隔≈2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在长轴上下加预饱和带等为辅助可选项。
1.线圈:关节正交线圈/柔性线圈/体部或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脚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脚尖向前。被检侧膝关节屈曲10°~15°,以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拉直状态。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于髌骨下缘。可用沙袋固定膝关节。
3.平扫:
(1)横轴面:PDWI-fs。扫描基线在冠状面或矢状面上平行于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范围上至髌上囊或病灶兴趣区,下达胫骨粗隆。
(2)冠状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平行于股骨内、外侧髁后缘的连线或髁间窝底水平线,范围前至髌骨前缘,后达股骨内、外侧髁连线后方。
(3)斜矢状面:T2WI-fs、PD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上向前内倾斜约15°与股骨外髁外缘平行,范围含内、外侧髁。
(4)附加序列:矢状面T2*WI对半月板病变的敏感性较高,但显示骨髓水肿的能力较差;矢状面3D梯度回波序列在诊断关节软骨病变有较大优势,并可作任意方位MPR重建;疑半月板再次撕裂、关节软骨病变、或显示关节内游离体可行膝关节MRI造影。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的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4~5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1~2mm,层间隔0,FOV~mm,矩阵×。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3D梯度回波序列:TR13.4毫秒,TE2.6~12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等为辅助可选项。
6.后处理:
(1)2D序列一般无需处理。
(2)3D梯度回波序列原始图像作MPR多方位重建。
7.技术要点:
(1)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2)显示十字韧带,特别是前交叉韧带,需斜矢状位扫描。
(3)显示关节面软骨分层等精细结构,需要3D薄层超高分辨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因此,成像时间必须满足质量要求。
1.线圈:关节正交线圈/柔性线圈/头正交线圈/体部或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脚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踝关节自然放松,脚尖向前,足跖屈约20°(减少魔角效应,显示腓骨长短肌腱及跟腓韧带更清晰)。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内、外侧踝连线。
3.平扫:
(1)矢状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或冠状面垂直于胫骨内、外踝连线,范围左右含胫骨内、外踝。
(2)冠状面:PDWI-fs/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横轴面或矢状位上平行于内、外踝的连线,范围前至距骨前缘,后达跟骨中部。
(3)斜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距骨顶关节面,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内、外踝连线,范围上至胫腓关节,下达跟骨中部。
4.增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矢状面、冠状面及斜横断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4~5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1~2mm,层间隔0,FOV~mm,矩阵×。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3D梯度回波序列:TR13.4毫秒,TE2.6~12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等为辅助可选项。
1.线圈:关节正交线圈/柔性线圈/小环形线圈。
2.体位:仰卧位,脚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被检侧踝关节自然放松,脚尖向前。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于内、外踝连线。
3.平扫:
(1)冠状面:PDWI/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跟腱长轴或踝部软组织后缘。
(2)矢状面:T2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跟腱长轴,范围左右含胫骨内、外踝。
(3)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或矢状面上垂直于跟腱长轴,范围覆盖跟腱全长(自足跟底往上约15cm)或病变区域。
4.増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2~4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等为辅助可选项。
1.线圈:关节正交线圈/柔性线圈/头线圈/体部或心脏矩形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脚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足部伸直或自然放松,沙袋固定。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于足中心或病灶感兴趣区。
3.平扫:
(1)矢状面:PDWI/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足长轴或第3跖骨长轴,范围覆盖足内外侧或病灶感兴趣区。
(2)冠状面:PDWI/T2WI-fs。扫描基线在矢状位或横轴位像上平行于足长轴或足底。范围覆盖全足或病灶感兴趣区。
(3)横轴面:T2WI-fs、T1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或矢状面像上垂直于足长轴,范围覆盖病灶感兴趣区或全足。
(4)附加序列:可加扫T2*WI,PDWI,观察韧带及关节软骨病变。
4.増强扫描:
(1)序列:T1WI-fs。
(2)方位: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
(3)方法: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层厚3~4mm,层间隔≈l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激励次数≥1。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PDWI序列:TR0~毫秒,TE10~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流动补偿、相位编码过采样等为辅助可选项。
(二)四肢血管MRA技术
亦可进行局部成像,可选用矩形表面线圈、柔韧表面线圈、全脊柱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全下肢相控阵线圈、体线圈。
根据MR成像设备硬件条件,可选择足先进,亦可选用头先进,取仰卧位,将受检者小腿端垫软垫使其稍抬高,与大腿水平高度一致,尽可能使分段检查视野角度一致以利于拼接。如行上肢MRA,将上肢远端垫高,使其与近段水平高度一致。
首选方法为3D-CE-MRA,其次为PC法,再次为TOF法。TOF法可根据血流流向设定静脉饱和(显示动脉)或动脉饱和(显示静脉);PC法可根据流速编码选择性显示动、静脉,以动脉显示为佳;CE-MRA则根据对比剂峰值通过时间分别采集动脉期、静脉期图像,并进行减影处理,使血管显示更佳。
1.TOF法:采用2D-T0F及追踪饱和技术,肢体血管的流动对比很强,但采集范围有限,必须采取分次扫描,所以成像时间较长,空间分辨力较差。使用不同方向的追踪饱和带,可分别使动脉和静脉单独显影。
2.PC法:PC之幅度对比法,常用于肢体动脉血管的检查,其优势在于成像范围大,一般需要配合使用心电同步采集技术,才能获得最佳的流动对比。
3.3D-CE-MRA:为目前最常用的MR四肢血管成像方法。其原理与一般CE-MRA相同,采用3D-GRE序列,但因肢体无运动倾向,故不需屏气。可采用高分辨力采集及减影技术,以充分显示血管。对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观察,通常需要采集3~4个周期,以便充分显示静脉。注射对比剂前,应作团注试验,测量对比剂的峰值通过时间,以便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也可采用对比剂追踪血管成像序列。
全下肢血管成像一般采用一次注射对比剂,分三段采集,采集所获得数据拼接形成全下肢血管图像。
采集所获得原始数据可进行MIP、MPR、VR等后处理,从不同视角显示四肢血管。
(三)全身全景对比剂增强血管成像
可选用头部线圈+颈部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全脊柱线圈+全下肢相控阵线圈或采用体线圈。
根据MR成像设备硬件条件,可选择足先进,亦可选用头先进,取仰卧位,将受检者上肢远端垫高,使其与近段水平高度一致,且小腿端垫软垫使其稍抬高,与大腿水平高度一致,尽可能使分段检查视野角度一致以利于拼接。
采用首选方法为3D-CE-MRA,3D-GRE序列,成像方位取冠状面。多采用对比剂追踪血管成像方法。
1.相关准备:以19G穿刺针建立肘静脉通道,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在高压注射器控制面板设置注射参数:对比剂总量0.2mmol/kg体重,注射速度3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再等量、等速注射生理盐水。训练受检者吸气或呼气后屏气。
2.分段采集方法:
(1)一次注射对比剂:首先以3ml/s速率,按0.15~0.2mmol/kg注射对比剂;再以0.5ml/s速率,20ml滴注对比剂;再以第一次注射对比剂等量、等速注射盐水。分四段3D块,从头部至下肢足部采集全身血管成像。最后将四段血管影像拼接形成全身全景血管图像。
(2)二次注射对比剂:首先以3ml/s速率,按0.2mmol/kg注射对比剂,从下胸部到足部分三段采集血管成像数据;后再以3ml/s速率,按0.15mmol/kg注射对比剂,再从头部至上胸部一段采集血管成像数据,最后亦将四段血管影像拼接形成全身全景血管图像。
(3)扫描参数设定:在各段定位像上设定CE-MRA的3D块,各段的3D块对齐、衔接处应部分重叠。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阈值时,触发扫描。如行胸腹部血管成像,需屏气采集,系统提示5~8秒后(供受检者吸气或呼气后闭气,由操作者设定长短)即开始造影数据采集。
(4)扫描程序设定:第一个3D块采集完毕,检查床自动进床,进人下一段血管3D块采集,直至完成所有3D块采集。此为第一轮(动脉期)采集。紧跟着进行第二轮(静脉期)反向采集,检查床自动反向移床,如此往返,直至完成所设周期的扫描,一般3~4期。每期在胸腹部的扫描应嘱受检者闭气。整个成像过程首先行平扫,在将造影后图像与平扫减影,以利于背景抑制。
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采用拼接软件无缝拼接,再进行MIP、MPR、VR等后处理从不同视角显示全身全景血管图像,也可投影后形成血管图像再行拼接。
全身全景对比增强MRA采用单次或二次注射对比剂,多段移床采集无缝拼接技术成像,受检者体位长轴中心一致,3D块尽量避免对齐,避免角度过大,衔接处重叠,保证无缝拼接技术得以实施,各段靶血管显示清晰,拼接后整体图像亮度均匀一致,图像信息真实可靠。
记忆技巧:关节、跟腱、足层间隔10%层厚。
初审
蓝小明
终审
刘谷一一
为您提供第一手的考试教材,第一手的考试资讯,第一手的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