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伶仃洋上,粤港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腾空而起。
这条巨龙纵情飞舞的地方,是滚滚珠江亿万年时间里冲击形成的5.6平方公里热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探索样本——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出的“千年大计”。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掷地有声地表示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瞄准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集合9+2座城市的力量,携手构建世界一流湾区,为粤港澳三地居民谋福祉。
▲粤港澳大湾区集合9+2座城市
新时代语境里,湾区不仅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群,更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经济、金融、科技等方面深度合作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将实现民生福利体系的融合发展。健康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湾区”由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排头兵。
1
健康湾区扬帆起航
年11月11日,“双11购物节”的全民狂欢中,的医生出发了。
不久前,一名香港居民在福建发生意外,腰椎受伤,需要尽快转回香港手术治疗。作为广东卫生健康委批准的首个非急救转运单位,也是首个粤港澳跨境非急救医疗转运试点单位,接到香港工会联合会打来的电话后,迅速策划转运路线。
从福州到香港开车至少要10个小时,这还没计算通过海关和堵车的时间。而且患者病情并不适合陆地救护车转运,长时间颠簸会加重病情。怎么办?9月开通的广深港高铁成了最佳选择。当天凌晨6点,医院接了患者,8点多护送上高铁,下午2点顺利抵达香港西九龙站,将其移交给香港医护人员。
多公里的路程,只用了5个多小时,不仅降低了患者可能遇到的医疗风险,还开创了跨境医疗转运的新模式——利用广深港高铁等交通方式,打通粤港澳跨境非急救医疗转运核心环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转运绿色通道,这就是广东省卫健委正积极推动的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合作项目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东会同香港、澳门以打造世界一流健康大湾区为目标,积极沟通、主动作为、通力合作,健康湾区建设开局良好。”2月25日,在深圳召开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上,广东省副省长张光军强调。
大会播放了一部宣传片,每一帧画面都是三地合作的工作成果。“过去一年来,广东携手香港、澳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多平台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全面推动科研创新发展,联手构建世界医疗新高地,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共同奏响了健康湾区建设的新乐章。”广东省卫健委主任段宇飞说。
▲2月25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在深圳召开,与会领导专家共同筹划期待健康湾区美好未来
香港和惠州合作的城乡智能化急救体系项目是新乐章里的一个音符,该项目实现院前与院内抢救无缝连接,迅速提升了惠州市急救效率,目前已成功救援多位患者。而双方合作建成的惠州创伤急救联动平台,年上线后,将创伤救治工作控制在有效时间范围内,效果同样显著,医院为例,该院创伤中心年严重创伤平均死亡率比年下降30%。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召开前一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多个章节提及卫生健康工作,特别是第八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明确提出“塑造健康湾区”,并用两段字做了详细描述。
时间如此接近,动作如此迅捷,大会因此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出席当天大会的不仅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广东省副省长张光军和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澳门卫生局局长李展润等有关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杨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周岱翰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主席李国栋等卫生健康界大咖也纷纷与会,徐扬生和詹启敏还分别以“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人才培养展望”和“科技创新支撑健康中国”为主题发表演讲。
在上述领导、专家以及来自粤港澳知名高校、学术机构、企业的多名嘉宾见证下,健康湾区扬起了风帆,拉响了汽笛——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签字后,三个人牵手合影,标志着三地卫生健康领域合作迈上新征程。
“共识凝聚了三地卫生行政部门对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的共同愿望,也是三地下一步合作的行动计划。相信在共识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段宇飞说。围绕共识的六个方面,大会还设计了相应的分论坛和圆桌会议进行讨论。
陈肇始和谭俊荣也先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的签署,则为三地加强优质医疗服务发展,促进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中医药发展和创新以及人才培训等规划了更明确的路线图。
当天,三方还签署了62个合作项目,涉及疾病研究、传染病防控、人才培训医院等,与首届大会签署的项目相比,数量多、质量高、范围广、专业全。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是年1月9日在惠州召开的,粤港澳三方政府代表在会上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以及26个合作项目。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陈冯富珍也出席大会并分享了国际医疗合作经验。
广东省卫健委巡视员刘冠贤介绍,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是粤港澳三地卫生行政及有关部门共同的决定,也符合湾区人民期望,旨在“围绕大湾区区域融合发展目标,推进大湾区医疗卫生领域深度合作,为大湾区医药界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既具本土特色又具示范效应的大湾区国际医疗合作品牌,促进三地业界充分融合,共同造福大湾区民众。”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期间,省卫健委主任段宇飞(中)、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右)、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局长李展润(左)共同主持卫生行政高层圆桌会议
回到年初的深圳。就在大会前一天,这座年轻的城市还举办了一场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合作发展研讨会,并在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和浙江大学教授李兰娟院士等专家的见证下,宣布三地携手组建大湾区结核病防治联合体,共建传染病防控一体化体系。
两天来了7位院士,健康湾区的魅力可想而知。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还会看到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激情。比如年底召开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最初香港安排19个人参会,最后有60医院高管、产业代表做了“不速之客”;大湾区医师联盟举办的各类专业会议、论坛,参会人员更多达0余人次。
从中南海看向南海,国家也充分肯定包括卫生健康工作在内的大湾区建设。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3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并在对年的工作回顾中特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2
携手港澳走向世界
已经做了十几年全科医生的苏祖银正在重新学习怎么做一个家庭医生。
在中山市家庭医生签约平台上,苏祖银人气很高,不少人主动找她签约。即便如此,她对新的培训依旧充满兴趣,因为这是来自香港的“金牌家庭医生”培训课。“我们将学习香港家庭医生先进的服务沟通技巧、全科诊断思维及常见病诊疗知识,相信对未来开展工作会有很多帮助。”她说。
据介绍,金牌家庭医生培训自年11月启动计划以来,已在广州、珠海、中山等地开展,有超过名全科医生参与培训,其中通过考核的约占一半。
2月22日,金牌家庭医生培训来到东莞。当天上午10点多,听完香港联合医务集团首席培训官龚敬乐的公开课后,名来自基层的全科医生关上手机,拿起水笔,开始了考试,成绩最优秀的30人将成为3月份第一期香港-东莞联合培训家庭医生项目的学生。
“培训有助于全科医生学习国际化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香港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加快与国际化家庭医生的接轨。”东莞卫健局局长叶向阳说,金牌家庭医生作为种子,还将把学习成果带回社区,全面提升东莞全科医生的服务态度、服务方法、服务技术。
“香港医疗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等理念比我们更接地气、更人性化,澳门的卫生规划、健康教育宣传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段宇飞说,要把香港和澳门的优质理念、适合我们的做法学到手,给大湾区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图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长陈肇始(图右)、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图左)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
其实年回归后,香港就不仅在经济等方面与祖国联系更加密切,医疗卫生界人士也与内地医疗圈互动日益频繁。
年6月,医院管理局开始向广东护士提供专业培训,培训医院骨干。比如医院ICU护士长白利平获得多项创新专利;医院手术室护士程忠才运用医院经验提高手术间利用效率,经过改革后10个手术间日手术量增加30%;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钟春霞推动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医院的新生儿护理质量或救治水平。
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年代就前往香港交流,几医院的ICU,医院的护士有多医院工作。“因毗邻港澳的优势,广东护理工作在粤港澳交流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守珍说。
出任广东护理学会理事长后,成守珍又成为大湾区护理领域合作的推动者,护理学会连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护理论坛、高水平护理质量与高水平护理专科培训班,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专科护理联盟项目还入选了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项目。
“健康是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也将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省护士协会会长陈伟菊说,该协会牵头的粤港澳智能化护理产学研合作平台也入选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项目,并且作为十二个代表项目之一,上台交换了文本。“这是继护士协会出色完成‘粤港联合培养认证专科护士’和‘粤港合作基层急救技术培训’项目之后的又一次突破。”
“推开心窗的世界更大,前面风景都可以入怀。”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曲《共同家园》的歌词,年谭咏麟等26名粤港澳歌星联手唱响。大湾区的卫生健康从业者都在为共同家园而努力,有的正在谋划,有的已渐趋成型——医院。
在美丽的深圳湾畔,医院已经成为不少患者的选择。年开业以来,从薄扶林到红树林,医院到医院,医院大巴往返于两地,医院在两地的不同医疗模式之间逐渐找到了平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合作的一张名片。
院长卢宠茂说,医院医院改革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医改探索走出国门的桥梁——作为中国内地首家ACHS医院、医院的院长,该院希望将国际认证体系和内地“三甲”评审融合,医院评审标准走向国际。
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的同一天,医院医院认证会议。“医院评审在评审内涵和标准制定上与国际水平是一致的。我相信,医院评审标准也会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卢宠茂说。
经过6年多的发展,医院已经建成6大优势医疗专科,服务约万人次,其中香港居民超过11万人次,从年10月起移居内地的香港长者可以在该院使用港府派发的长者医疗券;有位香港医院行医的执业资格,其中香港大学委派了名医生轮流到深圳工作,平均每天40多位香港医生在岗。
未来还将有更多的香港医生来到这里,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刘泽星说,与深圳卫健委合作的深港专科培训中心也将设医院。
▲医院
有了医院的前期探索,香港中文大学也开始了新的布局。“我们计划在深圳开设医学院,在龙岗建设一家国际化、医院。同时打算未来建设至少3医院,床位总数不低于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说,粤港澳大湾区将实现医学教育一体化、医疗创新一体化、医护资源一体化,共同面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挑战,造福大湾区。
“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深圳在加强与香港卫生健康合作交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在办医办学、医学科技创新、医疗人才培养、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格局,打造了一批重要的合作平台。”深圳卫健委主任罗乐宣说。
如今,经广东省卫健委申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在广东的审批权委托下放至各地市,减少了中间审批环节,并允许港澳医生在广东省多点执业,以支持港澳人士来粤办医行医,为港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北上开辟方便之门。
“广东省正推动更多的港澳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大湾区内设置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粤港医疗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刘冠贤说。广东省将与港澳特区政府一起,进一步落实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政策,形成更多的合作成果,促进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融合发展。
截至年底,港澳人士在广东省申办的医疗机构共有48家,其中港资42家,澳资6家,仅深圳就医院等7家港资独资医疗机构。龚敬乐除了主持金牌家庭医生培训,也在内地出诊,番禺区桥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中山市三乡雅居乐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每个月都有几天可以挂上他的号。
3
拥抱内地“确认过眼神”
年,50多年来的最强台风“天鸽”过境,对澳门造成巨大破坏。
因为在救灾中的表现,最可爱的人——解放军驻澳部队让澳门市民感到温暖。灾后澳门人痛定思痛,决定检讨重大灾害应变机制并加以改善,为此邀请来另一支部队——广东卫生应急和疾病防控专家团队,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陈祝生率队访澳。后来澳门推出的防灾减灾十年规划中,就凝结着他和多位广东专家的智慧和建议。
除了澳门,陈祝生也多次参与内地和香港的合作,见证了粤港澳三地在携手防范输入性传染病、应对H7N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建立机制并取得的显著成绩。
年8月,粤港澳三地卫生部门在珠海举行“旋风行动”粤港澳防治传染病联合应急演练。“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疾病名单,情景构建了粤港澳某地发生新发输入性传染病,共同开展卫生应急联动应对。”陈祝生表示,这是粤港澳三方首次联合举办的防治传染病的应急演练。
演练形成防治思路,助推体系建设。
年12月,第十七届内地、香港、澳门卫生行政高层联席会议在澳门召开,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和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长陈肇始、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分别率团出席会议,并续签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协议》,把更多的新智慧融入其中,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对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相约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交换,为三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年8月,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部门在珠海举行“旋风行动”防治传染病联合应急演练。图中为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陈祝生,右为香港卫生署署长陈汉仪,左为澳门卫生局副局长、医院院长郭昌宇
气候相近,人缘相亲,粤港澳三地在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工作中长期以来交往密切,合作基础坚实。年8月举行的粤港澳防治传染病联席会议,已经是第18次,同年12月举行的内地、香港、澳门卫生高层联席会议,则是连续第17届。
该领域最经典的合作莫过于联手抗击“非典”。疫情爆发初期,粤港澳三地的医学专家就保持联系并交换信息,随后陆续在临床和学术科研方面联手。在得知广东省运用中西医结合取得显著成效后,时任香港医管局专业及公共事务总监高永文第一时间率队到广州考察,医院派专家到香港支援。
“这是特区第一次由官方邀请中医到香港支援,也是特区第一次医院会诊开方。”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说。广东省派遣的专家林琳和杨志敏在香港一共医治了10家医院的危重SARS病人近50名、康复期病人余名,同时开创了医院的先河。
年初,香港传来好消息,特首林郑月娥在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宣布,将中医药纳入香港医疗系统,同时设立一项5亿元专项基金促进中医药发展,以落实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的多项建议,医院。
“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上,医院的规划,并寻求广东卫健委的支持。1年多来,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议,还推荐了两位专家担任顾问。医院筹备人员也多次到广东调研,学习广东中医医疗服务发展经验。”徐庆锋介绍,中医药发展在建设健康大湾区、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优异的人文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
在香港电影里,黄飞鸿医武双绝,宝芝林也作为中医馆广为人知。现实里,黄飞鸿去世后,他的妻儿和弟子先后南下香港开医馆、授徒。如今这一情形再现,中医南下行医、教学成为潮流。
“香港浸会大学90%以上的中医老师是内地过去的,其他几家学校也差不多。”浸会大学中医学学生王俊添说。医院实习——根据香港特区法例,医院实习1年左右,医院,所以他都选择到内地学习。
“两地中医教学模式类似,但内地临床机会更多,学习氛围也更好。”医院实习的罗景元说。不止实习生,医院校也深受港澳学生追捧,广州中医药大学更是拥有最多医院校,目前已经为香港培养各类中医人才1万多人,不少人学成后回香港开中医诊所,还有人进入政府或高校任职。
年,港澳医疗界官员、专科医师团队访粤超过人次,比年增加超过%。广东卫健委也多次组织人员赴港澳交流。年5月,段宇飞主任率代表团参加医院管理局大会,并作为主礼嘉宾在大会上作《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化情况介绍》的演讲,获得港澳同仁一致肯定。
▲年10月25日,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中)出席中医中药中国行香港活动
增加的不止是交流次数,还有双方的感情。很多港澳医生第一次到内地,因为对内地并不了解,刚来时是不以为然、探究和质疑的眼神,但走的时候变成了亲近的、信任的、钦佩的和感激的眼神。“这种变化既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广东医学的快速发展,也源于双方的深入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打破隔阂、增进了解、不断认同、达成共识的过程,而达成共识然后才能共建共享。”广东省卫健委交流合作处处长纪乐勤说。
正是基于共建共享的理念,澳门卫生局副局长、医院院长郭昌宇最近盯上了横琴半岛,计划在这里新建一个肿瘤中心。
“医院现在发展是‘上天无门,下地无路’。”郭昌宇说,仁伯爵山是一座花岗岩小山,他曾计划挖一个地下停车场,建筑师计算发现,这个工程需要30年;他还想把楼层加高,但旁边就是澳门地标建筑澳门灯塔,为了不影响旅游只能放弃。最后,医院4楼做康复病房和老人病房,但也只有多张床位。
站在横琴口岸外围的马路边,可以清晰看到澳门临街酒店、商铺的招牌。如此近的距离,也让横琴成为澳门发展的新突破点。9年,横琴半岛就作为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提供澳门使用,在上面建设了澳门大学新校区。而同样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代表作之一。
产业园也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落地的第一个项目。年3月,习近平亲自见证了协议的签署。年10月22日,他再次来到横琴,对产业园推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产业发展,并将中医药产品带往国际市场给予了肯定。
“我们始终要不忘初心,让这里充满创新发展活力。”习近平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正在进行时态的健康湾区建设。
4
大湾区同一个心跳
年3月,全国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