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逝世
国士无双,致敬,缅怀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22日去世,享年99岁。
吴孟超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来源:新华社、消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摘要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而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别人的感念。
75年,是一个凡人几近一生的跨度。但今年96岁的吴孟超,却在这段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里,拯救了超过位患者的余生。
一生,因为他和他的手术刀,而变成了万众的生。
因为他和他的学生,我国的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20世纪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
吴孟超院士(中)在手术室内工作(资料照片)
吴孟超还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他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他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设立以来医药卫生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他有力地说道:“我会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医学和科学!”
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
庞眉皓发的吴孟超说,自己爱惜手要远胜过脸。脸老了没有所谓的,但是这双能在手术台上连续操作十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渡人生死,接病人回到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
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正是吴孟超细腻、没有一点儿茧的手,才能敏锐地感觉到病人肝脏内部的微妙信息。人们通常以为打开腹腔做手术,是看着做的,其实不尽然。有些肿瘤长在肝叶重叠的深处,眼睛看不见,很多时候,凭的是手在肝脏上的感觉,而吴孟超的这种感觉是他做了几百具标本、近万例手术积累得到的。
所以,有一次日本的一个摄制组,扛着摄像机在手术室里,对着吴孟超的手法拍了整整一个上午,可吴孟超手术的神奇之处他们依然不知所然。
吴孟超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初中毕业的时候,祖国正在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按照当地习俗,校方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奉献自己”的种子,已经在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心中深种了——他当即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
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
吴孟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同胞共赴汤蹈火。吴孟超走了一个月的水路、旱路,来到昆明,却发现去延安的路,只会更加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暂时按下自己内心的激愤,投入了考取同济高中的复习中。
后来,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幸听到了“当代中国外科之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教授的课,顿时被他的渊博知识、精湛医术所折服,用吴孟超自己的话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医院当住院医生,才得以近距离地跟裘法祖查房、看他手术,真正如愿以偿地成为他的学生。
吴孟超回忆,中国是肝病大国,死亡率很高。在他提为主治医生时,要选一个固定的外科方向。裘法祖教授对他说,“现在肝脏外科还不行,中国还没有人专门搞。”
于是吴孟超选择主攻肝脏,从标本研究到临床实践,带领了一批医生,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在这漫长的六十年里,吴孟超基本上一个星期要跟老师裘法祖通一个电话,没事就说说话、聊聊天,有情就在电话里跟他汇报,听听他的意见。吴孟超说:“裘教授确是我人生旅途最重要的恩师、明灯和楷模。”他本人就承袭了裘法祖“精准、干净”的“裘氏刀法”。
到今天,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吴孟超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时,父亲已经因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去世了。他为了救国,学了这一行,却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父亲医治。他在父母的墓前,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祖国也做了一点事情。
现在的吴孟超仍不会轻易离开这个没有硝烟的白色战场——死神是他的老对手,他会一直做一个局内人,步步对弈,没有退休,直至今日,直到最后。
和吴孟超合作了三十年的护士长说,她曾看到过这个传奇医生的另一面,“手术后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那时候的吴孟超在高度集中精力后,骤然松懈,对她说出了心里的话:“我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吴孟超已经是鲐背之年,他见惯了生死,也看透了生死。即便他用双手从鬼门关带回了上万生命,他也知道,他只是个凡人——在未来,也注定有自己无能为力的一次落子。
于是,他不去计划,也不去考虑。在他生命的极限到来前,他抓紧时间,在每天的工作当中不浪费自己一寸的生命。这个96岁的老人,依然坚持每天七点吃早餐,而后就去病房查房、看门诊,每星期还有三台复杂的手术——他不是超人,只是一个可敬的人。
“谢谢”这两个字,是吴孟超耳朵边上听的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在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
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
女孩说:“后来我选择了9月24号——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
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人命关天——就是医者吴孟超最大的信条。他的学生满天下,许多人也已是小有名望的专家教授,但吴孟超依然把他们当做孩子一般的一遍遍地教诲: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他的恩师裘法祖著名的六字箴言:会说会做会写。吴孟超把这六个字放在办公室,一直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学生。
这也是吴孟超在接近百岁的年纪坚持做手术的原因之一——言传身教地再带一把年轻人。让中国的肝脏外科,后继有人——“……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我要培养更多人才,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吴孟超器重的接班人沈峰,回忆说,他们学生可能是见过他笑容最少的人。“直到今天,我自己当了老师,走进病房,依然还是会想起当初自己挨训时候的样子。——但是我也很感激,正是那些年心有余悸才让我在此后的工作中心有戒尺。”
在吴孟超这里,所谓“人上人”的荣耀他尽管让别人去享受,他只图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一生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感恩的话;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这个字。但这对于像吴孟超这样的医生来说,足够美好了。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但吴孟超收到了更多更宝贵的东西——别人的感念。
你会庆幸自己得到过帮助,会由衷地感激那些奉献的人;但在长长的一生里,也许你在某个时刻,也会想成为一个被别人感念的人——能帮助到别人,那是一种不一样的幸福。
希望有了奉献自己的能力时,你仍然会这么想。
作者:小朗来源:CCTV朗读者
吴孟超在《朗读者》录制现场
今年年初,无意中看到了一条手机推送的新闻:“97岁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老人主动退休。”翻到评论区,每个人都在为这位96岁高龄时还保持每周门诊和做手术的老人点赞和祝福。
像吴老这样埋头工作、低调谦虚的老先生,是《朗读者》挖掘的珍贵宝藏,也是《朗读者》的重要意义——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个原本比较陌生的世界。吴老在专业领域的贡献早已让他成为蜚声海内外医学界的标杆人物,他在同事、同行尤其是患者心中,更是“神一样的存在”,而在他自己心里,比起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他更愿意分享的,是一个个患者被治愈后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日常琐事,因为这些事情里饱含的生机和活力让他觉得高兴,安心。
吴老在《朗读者》第二季的节目中朗读了张晓风的散文《念你们的名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这可以说是吴老对后辈的期望,也是吴老一生的写照,争分夺秒忘我工作,永远牵挂患者。“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念出吴老的名字,就是对他的致谢。
董卿采访吴孟超
董?卿:我想对于您来讲,可能“谢谢”这两个字是您耳朵边上听的频率最高的两个字了,对吗?
吴孟超:对。
董?卿:我现在手上也有几封不同的人写给吴老的感谢信,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听听看他们都想对您说什么。
这是您的一位患者。她说:“尊敬的吴爷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医院都不接受我、切除不了我肿瘤的时候,是您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主刀。年9月24日,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做了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后来,我选择了9月24日这个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了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掌声)您还记得她吧?
吴孟超:就是武汉的那个甜甜。她在武汉的时候,人家说,你这个病啊,肝脏肿瘤蛮大的,只有做肝移植。换肝要很多钱,她没有办法,就跑到上海来,问我,还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我一看,可以切掉肿瘤,不要换。
董?卿:她当时那个病症是不是特别复杂?
吴孟超:肿瘤比个篮球还大,挺着肚子啊。
董?卿:给甜甜开刀那年您多大岁数?
吴孟超:年,当时八十二岁了。(掌声)
董?卿:您已经八十二岁了,遇到这样一种非常复杂的手术的时候,您没有任何犹豫吗?
吴孟超:有一些年轻同事说,这么大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啊?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我说,我的名誉算什么?(笑)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掌声)
——选自《朗读者II·3》
(喜欢,就转发分享哦)
小编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